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采用离子探针(SHRIMP Ⅱ)测得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锆石主要有220±5Ma和491±7Ma两组年龄,以及一个很老的继承锆石年龄2453Ma.年龄为220±5Ma的一组锆石(A组)具有典型的岩浆型振荡环带,这组年龄应代表该岩体的侵位年龄.A组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从0.282557到0.282690,εHf(220Ma)=-2.9~+1.66.年龄为491±7Ma的一组锆石(B组)具有变质成因的蝴蝶结构(Butterfly structure)和熔蚀边,属于继承锆石.B组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从0.282239到0.282483,εHf(491Ma)=-8.6~0.06.207Pb/206Pb年龄为2453Ma的锆石应该是岩浆侵位时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基底中捕获的锆石.A组锆石的Hf同位素数据表明,220Ma左右由于华北北缘岩石圈伸展,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流/熔体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并混合,这种混合地幔源区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岩体.B组锆石可能是小张家口岩体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的来源于富集地幔或大陆下地壳的锆石.  相似文献   

2.
柴北缘红铁沟地区发现的北西-南东向基性岩脉,侵入于南华一震旦纪全吉群中。对辉绿岩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234±14Ma,时代中三叠世。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表明,基性岩脉为上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基性岩浆的分异演化未受陆壳物质混染。红铁沟地区基性辉绿岩脉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在中三叠世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强烈挤压碰撞及其之间的相对松弛伸展,为柴北缘红铁沟地区的构造岩浆旋回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杂多县-洼里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北坡,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以北,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以南的北羌塘昌都陆块,区内脉岩岩石类型主要有超基性—基性岩脉和中—酸性岩脉,其中中酸性岩脉最为发育且分布最广,且与区内的金、铜等矿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超基性、基性岩脉不发育,矿化较少,但对其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区内成矿作用及地质环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测区岩石化学测试、稀土元素测试、微量元素测试、同位素测试后,经综合分析,得出基性岩的岩石类型为钙碱性岩,构造环境应属测区华力西期晚期阶段伸展环境,时代为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中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分析显示,形成于晚太古代(上交点年龄~2.5 Ga)的继承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8~+1),Hf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在2.6~2.8 Ga,与辽宁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基性下地壳捕虏体中锆石Hf组成和Hf模式年龄十分一致,Hf模式年龄也与研究区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全岩Nd模式年龄相同,因此,这些继承锆石来自于晚太古代由岩浆底侵形成的基性下地壳.新生锆石出现在继承锆石周围或者以独立颗粒出现,其U-Pb年龄为177 Ma和132~126 Ma,εHf(t)值均为负值(-23~-1).山东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与富集岩石圈地幔,亏损地幔和地壳三个端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中根据来源于晚太古代下地壳的侏罗纪铜石二长花岗岩限定的研究区下地壳εHf(t)平均值为-20,根据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纪沂南辉长岩限定的富集地幔端员的εHf(t)为-16.部分样品锆石εHf(t)变化非常大(-20~-1),示踪了岩浆作用过程中亏损地幔物质的参与程度的逐渐增强.这种变化是华北晚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辽宁鞍山中太古代铁架山花岗岩是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分布范围最大的富钾质花岗岩.具相对高钾(4.77~5.75%)低钠(3.16~3.52%)、强烈负铕负钡异常(Eu/Eu*=0.40~0.51,Ba/Ba*=0.15~0.26)的组成特征,且高tDM(Nd)(3.42~3.38Ga),低εNd(t)(-3.61~-2.51).花岗岩样品A9837和A0433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2992±10Ma和2983±10 Ma.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把铁架山花岗岩主体形成时代限制在2.96~2.99 Ga之间.另一花岗岩样品A9825岩浆锆石年龄为2914±4 Ma,可能代表了铁架山花岗岩形成后局部深熔作用的时代.首次在铁架山花岗岩中获得残余锆石年龄,其最大达3759 Ma.2个花岗岩样品(A9837,A9825)岩浆锆石的tDM(Hf)和εHf(t)分别为3.48~3.32 Ga和-7.85~-2.29,残余锆石的tDM(Hf)和εHf(t)分别为3.89~3.47 Ga和-19.5~-6.2.这些资料为铁架山花岗岩形成于古老陆壳物质再循环提供了直接证据.存在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表壳岩主要为变质沉积岩,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与铁架山花岗岩类似.3个变质沉积岩样品(A9819,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年龄大都为~3.0 Ga,其中2个样品(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εHf(t)和tDM(Hf)分别为-9.93~-2.29和3672~3297 Ma,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岩浆锆石类似.表明这些变质沉积岩形成于铁架山花岗岩之后,而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为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包体.  相似文献   

6.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competence of mixing)主要取决于岩浆的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SiO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与玄武质岩浆的起源比较,花岗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就是不均一的,这源于源区的不均一及熔融过程的复杂性.花岗质岩浆原始均一性的假定是不可能的.花岗岩成分的变化以及在哈克图解中成分点的"连续谱系",主要是由源区不均一性引起的,混合和分异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花岗质岩浆从源区生成、迁移、直至在地表喷出或在浅部定位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均一化和不均一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黏性大,上述过程及岩浆演化的程度和规模都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岩浆混合的程度和规模.许多人仅从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来研究花岗岩的成因,而很少考虑花岗岩物理性质对岩浆演化的制约.对比玄武岩与花岗岩,我们认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应用的范围和程度可能远远不及玄武岩,我们应当重新考虑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内典中组最底部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和年波组下段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形成于62.5±1.1 Ma,而后者形成于56.4±1.2 Ma,表明林子宗火山活动的起始时间略晚于K/T界限年龄.岩浆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9.0~+0.5和+11.0~+4.8,显示亏损地幔的特征,与同时期冈底斯岩体的岩浆锆石相似,应为同源产物,源自于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此外,典中组样品含有石炭纪年龄的捕获锆石,它们的εHf(T)值介于-0.6~-3.2之间,具有中元古代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与附近念青唐古拉岩带花冈岩的捕获锆石相若,暗示拉萨陆块老地壳的混染在岩浆演化中亦扮演了角色.结合区域地质,我们认为在藏南拉萨陆块上的林子宗火山岩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到碰撞初期新特提斯海洋板块向北俯冲、拆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鱼卡石棉矿床位于鱼卡超基性岩体北西端的中间部位,呈北西-南东方向带状展,矿区内以晚奥陶世的超基性岩为主体。石棉矿体产出于北西-南东向断裂破碎带的节理裂隙中,沿节理裂隙分布,以相互平行的纵石棉为主。矿床成因为富铁镁质超基性岩成岩期后残余岩浆与洋壳热水溶液蚀变作用而生成,成因类型属岩浆后期热液蚀变型铁镁质超基性岩蛇纹石石棉矿。工业类型为超基性岩蛇纹石石棉矿床。估算资源量:矿石量412.3615万吨,石棉矿物量13.8874万吨,为小型铁镁质超基性蛇纹石石棉矿床。  相似文献   

9.
鑫源三铜铁矿初步确定成因类型为矿浆贯入型及晚期残余岩浆所形成的结晶分异型铜铁矿床.矿区位于准噶尔成矿区—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金铜稀有金属成矿带—琼河坝铁、金、铜矿带.矿区内铜铁矿床的形成与超基性岩侵位密切相关,因此超基性岩体存在与否是寻找该矿床最重要的标志.区域性深断裂是基性—超基性岩体活动的通道,而其次级断裂则是岩体赋存的赋矿空间.本文对鑫源三铜铁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找矿标志,为今后在该区寻找与基-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铁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长岩-辉长岩组合的形成通常与板内伸展构造有关,它们可由同源岩浆演化形成,也可以由两种独立起源的岩浆结晶形成.本文选择赣南晚中生代早期黄埠正长岩和车步辉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探讨它们的起源及其与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黄埠正长岩和车步辉长岩形成于≈178Ma,为同时期岩浆作用的产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并非由同源岩浆演化形成.初步研究表明,黄埠正长岩和车步辉长岩可能都起源于受软流圈来源熔体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熔融发生在上地幔尖晶石-石榴石相转换带深度,且岩浆在结晶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较低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与车步辉长岩相比,黄埠正长岩有高的不相容元素含量、Ce/Yb、La/Yb、Sm/Yb比值和高的εNd(t)值,表明黄埠正长岩的岩浆起源相对更深,且其岩石圈地幔源区经历了更高程度的交代作用.因此,赣南正长岩-辉长岩是板内伸展构造背景下,不同程度软流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传统地球化学理论认为火山岩型铀矿的热液铀矿床中的铀都是通过氧化溶液搬运的,并由六价还原成四价而沉淀成矿;或者是是碱交代作用形成的。但大量的文献表明,铀的成矿不仅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有关,还与深源的中基性岩有关。  相似文献   

12.
根据奥陶系碳酸盐岩在构造、沉积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露头区的野外观察和试验区岩心精细观察描述,结合录井测井和储集物性资料等的综合整理,得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成因、影响因素,为本区碳酸盐岩的未来深入勘探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提出今后塔河油田应重点加强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对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原理及我国的技术现状进行了初步阐述,并为国内的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是指用活的植物与工程措施结合,以防止岩石坡面风化剥落的一项生态工程技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是在坡面构建各种各样的基质-植被综合保护体系,它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复合材料系统,基质-植被综合保护体系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坡功能主要通过植被、引导基质与工程措施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可形成基岩-基质-植被的有机整体,达到稳固坡面的目的。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具有突出的优点和潜能,现已逐渐替代传统的护坡技术而成为岩石坡面防护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技术通常有框架内植草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和厚层基材喷射护坡。同其他几类技术相比,厚层基材喷射护坡技术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且其应用范围更加广阔,为我国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斌  唐辉明  刘强 《科教文汇》2012,(30):111-112
岩体由于具有弹性、脆性、塑性和流变性,以及非线弹性、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等特征,目前主要通过岩石实验的方式获得相关的参数来表征上述的岩体性质。文章针对岩石实验课程教学.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岩石力学实验课的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新的培养思路.对从事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光化  胡小坡  陈林峰 《科技通报》2006,22(1):33-35,40
本文介绍了在我国浙江黄岩市首次发现上侏罗纪西山头组(J3x)地层中的硅化木。硅化木位于黄岩城西南约12km的大魏头山的火山岩地区,具体岩性为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硅化木顺层呈似层状、透状、镶嵌状,平卧在凝灰岩层中,它与浙江新昌发现的硅化木有着重大区别。(1)前者产出层位是陆相火山爆发相的凝灰岩,后者是河湖相沉积岩;(2)前者是晚侏罗世,后者是早白垩世,前者要比后者早5~6千万年;(3)前者成因机理相对复杂。黄岩硅化木的发现为侏罗世时期大型植物化石提供了新材料,对这一时期地层古生物、古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为侏罗世地质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Endeavour》1996,20(4):168-172
Groups of precariously balanced rocks are effectively low-resolution strong-motion seismoscopes that have been operating on solid rock outcrop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Zones of precarious rocks are direct evidence that no strong ground accelerations have occurred in the zo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thu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seismic risk and have the potential of providing constraints on strong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from great earthquakes, as well as constraining the probabilit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on possible hidden faults, and on mapped faults of unknown activity. The results will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eismic zonation and for siting of sensitive structures such as hospitals and power plants.  相似文献   

17.
上林贤按煤田位于广西山字型前弧西翼,煤田出露为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煤田主要在二叠系上统合山组,煤底板隔水层约厚38m,突水系数为0.092,底板没受构造破坏,发生突水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滇东南建水二叠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东南建水地区二叠纪火山岩构造侵位于师宗-弥勒断裂带的西南段,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为主,夹有少量苦橄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与建水地区石炭纪枕状熔岩相配套。显示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在晚古生代发生了板块俯冲,形成岛弧火山岩,二叠纪时产生弧后引张,形成弧后盆地。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沟弧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浆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的关系及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进行了研究,较详细阐述了区内侵入岩受后期构造应力作用,岩石发育次生节理、裂隙。节理以走向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为主,其中北西向节理为较早期形成,北东向节理为较晚期形成,且较北西向节理发育,并切割北西向节理。岩石中矿物颗粒分布均匀,无定向组构特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