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由基础教育向通识教育转换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诸多重点综合类院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而艺术类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对通识教育的需求尤其突出,本文笔者以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为基础,立足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估手段上探讨通识教育对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2.
台湾大学是台湾的一所顶尖大学,近年来,首创通识“深碗”课程,深化通识教育,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引领先锋,不断创新。以黄俊杰教授的通识“深碗”课程为例,介绍黄教授的通识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互动并互相提升的过程,最优质的通识教育,必然是某种形式的心学教育。其“深碗”课程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自身在大学中的定位,也注入儒家的人文教育,引领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和碰撞,教导学生汲取儒家人文以为今用。本文以实际参与课程的亲自经历,分析其教学面向,呈现其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3.
孙宇 《考试周刊》2015,(1):150-151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继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在19世纪初第一次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讨论和研究。通识教育是指一种教育理念,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的办学理念。它重在"育"而不在"教",它是一种人文性教育,超越了一切功利性和实用性。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件"物品"。因此,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延续了自由教育教人"做人"、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而且还发扬了专业教育教人"做事"、为人提供谋生手段的优长.因具有这些特点,使通识教育成为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和台湾各大学十几年、北京大学八年来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更印证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全面性的促进.为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在大学推行适合国情的通识教育;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应从中学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美国顶尖大学"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既相通亦相异,前者凸显一种教育理念,而后则表征为此种理念的实践方式,其通识教育的重要旨归在于"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的培养与"智识能力"(intellectual capacity)的塑造,因而美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不仅囊括一系列通识课程,还包含一系列符应通识教育理念的课外教育活动,并极为重视写作训练与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世纪里,对通识教育进行反思与深化仍是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未竟之业。对我国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之路的探索,可在参考世界知名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配备、评价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文理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直接源头.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涵盖了有教养的人、公民人格、服务社会、立足知识等核心价值.民国时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观念是中国通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互构形成的中国经验对未来大学通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发掘现代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以"人"为逻辑起点,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大学体育同样具有深厚的人文性.然而,忽视作为身体主体的"人"的教育,是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之病.发掘体育的人文内涵,丰富大学的通识教育,将大学体育纳入通识教育视野,是提高大学体育质量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高琼 《考试周刊》2014,(58):109-110
本文从深化大学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论述了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体育教学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必然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相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努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以"完整的人"为目标、以"生活世界"为本真之源,克服了现代大学教育专业化和片面化的弊端。然而,通识教育虽然在理念上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践中却仍然陷入了"专门化"误区,遮蔽了通识精神的本真意涵。走出误区的一个可能选择是进行"系统化"创新模式改革:进行回归生活世界、倡导知行合一的通识课程设计,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学科性",促进学生利用课外经验与校园生活场景进行"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北海道大学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理念,创建了日本具有先驱意义的全校共建式通识教育模式——"北大方式",由独立于各院系的"高等教育推进机构"统筹运营;课程设计遵循跨学科原则,重视国际化发展以及大学组织间的资源优势共享;坚持"由最好的教师进行最好的通识教育"的宗旨,选拔各院系及相关机构的优秀学者任教;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以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业支持体系。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及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推动通识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学通识教育关注并强调人的自由、全面与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既具有客观上的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正确地分析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全人"的培养模式。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易于承担通识教育的课程,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介绍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是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进而提出未来发展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中蕴含着"立人"的教育理念,其根本旨趣是促进青年学生精神成人,拥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识教育要追寻"立人"教育的理念,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和博大精深的大学文化为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理念衔接,共塑一流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与高校的共同使命,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立意之一。"通识教育""学习投入"和"社会服务"作为当代大学教育质量的三大支柱,依赖于高中阶段的素质基础,是发达国家大学招生的重要考核内容。就普通高中与大学教育有效衔接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在实施新高考方案时需要做到四点:一是用通识教育理念引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监控;二是将学习投入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全面提高中外文化经典阅读质量;四是全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行动。  相似文献   

16.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了萌芽、确立与成熟三个阶段。"教育性、技术性与操作性"教育哲学的提出,代表CMU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专注于学生多视角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卡内基专业计划"的推出,确立了CMU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20世纪70年代融合国际视野、技术手段、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造与社会投入的个性品质等多方面元素,学校发展出更加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演变的历史中,CMU适时根据社会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高瞻远瞩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与社会责任培养、多学科融合交叉与科研项目合作的通识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17.
"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如何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实际操作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廓清了美国通识教育近一个世纪来从通专并存到通专平衡,再到通专融合的演变进程。其次,分析了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特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对通识教育价值理念进行再塑造;跨越学科、兼容并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再融合;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整。最后,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给出美国通识教育的启示: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一个国际化认同的议题,中国本土实践的通识教育仍面临由于"通"与"识"的模糊认识带来的发展困境.新时代,通识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回应时代诉求,"以整全人的塑造"为价值理念培育时代新人,强化"阶段贯通""文化联通""视野融通",基于跨学科的广博性与基础性知识,聚焦于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着眼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培育"人"的通识素养,以深化、创新通识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大学理念、文化自觉、通识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灵魂"、"筋骨"和"肌理",完整地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完整"人"的教育。本文分析通识教育分别在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具体特征表现。站在通识教育的角度,结合高职院校中通识教育的现状,探索人文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以十余年来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反思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现有中国现实环境下的通识教育理念、意图的解释,探讨“通专结合”的理念和做法对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从而尝试性地探讨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深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