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靠学生自己一点点地体悟,在德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越隐蔽,效果反而越好。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从2002年9月启动了“阳光系列”道德教育活动。生活是最重要的道德老师,有了道德体验实践的平台,就有了道德情感的源泉。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把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儿歌、童谣、绘画等形式  相似文献   

2.
张静 《教师》2019,(11):64-65
一直以来教师在品德课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却忽视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低下、知行不一。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写提倡活动型教学,在设计中引进鲜活的信息,能激发学生兴趣,焕发学生道德实践的活力。通过融入真挚的情感,会唤起学生共鸣,以情动人。巧妙设置两“难”思辨,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还能丰富学生道德实践的认知。向课外延续拓展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真实生活体验,是情境模拟无法替代的。活动设计中有了以上四要素的助力,必将提高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考核的法规性文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种主…  相似文献   

5.
开展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必须立足时代特点,遵循德育工作“小、近、实”的原则,突出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实施中要以“四个任何”为抓手,有效地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这是扎实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紧紧围绕“五爱”、“五自”和“五种良好习惯”,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扎实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目标。以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系列化、主题化、社会化、主体化,提高了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参考》2004,(11):F002-F002
东直门中学以实践德育为理念,努力通过各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德育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体验与情感体验,产生合理的生存、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人文性”被提升到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重新探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从人文主义观念出发,使课堂生活成为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从2001年起,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活动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力图打破课堂上师生之间相对被动的“接受”关系的状态,通过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的、操作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既使课堂信息不断拓展延伸,又使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耳、动口,以外显的活动促使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和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和“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所谓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洪 《辽宁教育》2002,(4):60-6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但长期以来,人们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为了避免出现课内与课外、知识与实践人为割裂的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平时要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因此,采用“课前准备型、课中探索型、课后应用型和综合实践型”的活动模式,对于促进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动力,能推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完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悟道明理以理育情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一般是通过教材中一些浅近的正面事例,由教师讲述获得的。这样的教法往…  相似文献   

15.
周继章 《云南教育》2005,(10):44-4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人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的读书活动指导实践使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读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完成好素质教育课题、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自觉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和动机因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唤起爱的情感,让世界充满爱。从爱的情感入手,让爱心融入心灵,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开端。我从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系请来大学生,和学生一起座谈“爱学习、爱生活、爱朋友”。对于中学生来讲,大学生既是大哥哥大姐姐,又是自己的榜样、楷模。座谈无拘无束,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主体参与型德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活动,提高认识,养成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何耀名 《湖南教育》2005,(11):31-31
学生所进行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人际交往活动等,无不伴随着情感因素。因而,情感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亲其师而信其道”,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并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成功的学习信念,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一个从外部客观要求向内部主观需求转化的过程,要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自主实践参与。“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整体构建德育体系首要的观点。德育是以丰富的实践和自身的体验为基础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一、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明理导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导行的关键。对学生每提出一项行为的规范化要求时,都注意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做好充分的说理教育工作。二、组织道德实践进行活动性导行。道德行为需要实际训练。特别是小学生,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体验,提高判别能力,进一步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和习惯。三、开展“月月评”进行制度导行。把加强养成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使之逐步走上制度化,有效地促使学生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