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欧洲东方学的历史上,17世纪的德国汉学居于领先地位,当时的法国和英国等国家都尚未有较为深入地汉学研究.本文通过17世纪德国汉学的三个代表性人物,物展现德国17世纪汉学研究的基本成就和特点.这三位汉学家在德国开启了欧洲本土的汉学研究.18世纪后欧洲汉学属于法国,但在17世纪,欧洲汉学的重镇是德国.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是俄国的前汉学时期。彼特林、巴伊科夫、斯帕法里、义杰斯等俄国早期来华使节回国后撰写的报告不能算做汉学著作 ,但应该肯定其为促进俄国认识中国以及孕育俄国汉学所发挥的作用。十八世纪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引进西方汉学、俄国“中国风”以及创立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俄国汉学的诞生。早期汉学家罗索欣、列昂季耶夫、弗拉德金、阿加福诺夫翻译满汉典籍 ,尝试满汉语教学 ,谱写了俄国汉学史的第一章。  相似文献   

3.
2008年4月10日到15日,三十余位中外汉学研究者,践行孔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教诲,汇聚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和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外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和现代的)"为核心主题,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国际汉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维也纳大学远东研究所、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洛伐克孔子学院主办.  相似文献   

4.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图对两人的学术分歧点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对这场汉学之争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九世纪 十八世纪,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几乎只有法国的耶稣会传教团仍在活动,汉学研究才得以发展;虽然法国国内也有发展汉学研究的愿望,但是弗雷莱、富尔蒙式或是蒂尔戈大臣在这方面的努力都没有什么结果。十九世纪形势完全相反,上半叶,汉学在法国本土组织起来;由于这种转变的长处和不足,汉学变成了一种学院式的、书本式的学科。一方面,在当时的专业人员中,法国汉学学者的新成员在对中国的研究中运用已在其他人文学科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耶稣会士更有准备;但另一方面,他们缺少与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如同人类学家所说的,缺少“现场”实践,这就使他们的研究工作更加理论化,因而没有人文科学的生动性。他们那精确而严格的方法论补救了他们失去的真实的直感。仅仅在鸦片战争(1839—1842)和一系列法中条约(1844—1860)签订以后,对中国的研究才有可能在中国进行,这种研究或是由翻译人员和领事进行,或是由传教士,尤其是由恢复了十八世纪其前辈学术传统的耶稣会士进行,但不是在北京。(具体地说,是在上海的徐家汇和河北省的献县——译者注。)  相似文献   

6.
谈到 17、18世纪在华传教士对萌芽期欧洲汉学的贡献 ,通常从这几个指标衡量 :传教士本人的中文造诣和有关中国之研究成果的价值 ,传教士在欧洲传播普及中国知识的程度 ,传教士与早期欧洲汉学家的来往。然而照此看来 ,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 Francois  相似文献   

7.
2006年底汉学家顾彬的“垃圾事件”带着反讽的意味,象征性地证明了误解的力量。早在此之前,顾彬多次撰文说明,汉学家有误解“中国”对象的权力,汉学的跨文化理解具有“误解的正面意义”,所以,并非“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汉学对“异”文化的研究,对西方而言目的是从他者的视角审视他们自己,对中国而言,汉学的(误)理解使中国人从另一个视角认识自我。顾彬的现代阐释学解释了何以汉学家有误解中国的理由及权力。  相似文献   

8.
正值《中国文化研究》创刊五周年、汉学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1999年4月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中国文化与汉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化研究》主编、汉学研究所所长阎纯德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傅璇综、钱中文、谢冕、郭志刚、崔永华、王富仁、葛荣...  相似文献   

9.
华兹生是当代美国汉学界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家之一。其译介的汉学典籍多达28部,部分译文还被收入其他汉学英译选集中,成为翻译经典,译介成果斐然。其译文也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多次获得各类翻译奖项,并受到西方诗人、汉学家与翻译家的高度评价,为当代汉学西传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西方汉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华兹生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案例,对其译介活动及成功经验的考察,有助于启迪我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性思考,加深我们对文化外译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09,(12):30-30
[短讯]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0月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170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围绕“汉学与跨文化交流”的主题展开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辞中认为,如果说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对东方智慧的吸纳是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层面,那么中国学界对世界汉学的反刍和回应则可能进一步推进“跨文化”的沟通。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交流,恰恰需要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和胸襟。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汉学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内容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之下 ,俄罗斯汉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翻开俄罗斯汉学的历史篇章 ,从公认的 174 1年 3月 2 3日伊拉里翁·罗索———俄国第一个以汉语翻译、研究为职业的人调入俄国科学院而确立汉学在俄国学界的位置至今 ,已有2 0 0年的历史的俄国汉学 ,发展历程曲折艰辛 ,并以其卓著的成就在国际汉学界独树一帜。这里我们从几个方面审视俄罗斯汉学发展的耐人寻味之处。首先 ,俄罗斯汉学历史悠久 ,并在很多方面为世界早期汉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欧洲开世界汉学研究之先河。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对欧洲造成很大震撼。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到中国后,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能维持大一统,对儒学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印象深刻而又敬佩不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学者,对汉学已有敬慕风从之势。时至今日,在欧洲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五百多人从事汉学研究,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比重。英国汉学崛起于十九世纪,当时多在实务范围发展,中国通的先驱是殖民官和传教士。随着在华势力的逐渐增强,英国汉学后来居上,于二十世纪初已在欧洲汉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剑桥汉学…  相似文献   

13.
汉学是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占据清代特别是清前中期学术的主导地位.在对清代汉学的研究中,有关不同流派的划分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始终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汉学家本身已然注意到其学派内部学人之间风格特色的不同,一些总结性的学术著述也反映出地域、师承以及学风的差异.本文沿流溯源,从学术史的视角出发,对学术界有关汉学流派划分的诸家观点及其研究状况作历史的考察和脉络的疏理,并进行初步的评析,以期对清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域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的介绍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中,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成果与问题是我们今天开展中译外工作必须面对的。但如何评判西方的职业汉学家及其中国典籍翻译工作,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当然,作为学术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笔者希望面对这些争论和不同看法,与诸君交换意见。一、从汉学书目看西方专业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翻译  相似文献   

15.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程裕祯开展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多加关注并着力开展研究的时候了。谁都知道,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千余年前就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开始了,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自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以来,欧洲各国和后来的美国对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正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8"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在北京开幕。其间,来自24个国家的28位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和智库学者以及11位中方学者,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对话。随后,专家学者一行走进浙江,实地考察调研浙江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亲身感悟体验浙江人文山水底蕴。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中国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欧洲学院派汉学的发展既借鉴了传教士汉学的传统资源,又顺应了欧洲主流学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理性化思潮。十九世纪末,以沙畹为代表的以语史学方法研治汉学的近代范式逐渐形成。此时"汉学"和"中国研究"大体是同义词,大概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二者的区分开始逐渐明晰。对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场域的中心是在巴黎,这是由于巴黎学派不仅自身实力强大,同时还承担高水平汉学刊物《通报》的编辑,可以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汉学研究成果。中国的"侨居地汉学"构成了场域的边缘。然而中心和边缘之间互相倚赖,前者需要后者所提供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则服从前者的话语主导权并寻求前者的学术认可。场域中不同身份的汉学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人际交往,并且有力地带动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十九世纪欧洲汉学发展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8.
俄国汉学史提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出访中,有位俄国友人一见面,就问我:“看了贵国的《世界汉学》,什么国家都介绍到了,连冰岛仅有一两位汉学家也有文章涉及,怎么讲俄国汉学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言外这意:一是提醒不要忽略汉学大国俄国。同时,恐怕还是明示我这个研究俄国汉学的人有没有尽责。这种诘问对我是个鞭策。本来我以为依次在写完《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以后,还可以按部就班写《中俄文化交流志》,之后才是《俄国汉学史》。这样安排虽然符合逐步扩展和深化的常理,但看来太慢了,不符合形势的要求。到此只得提前动笔进入后一个选题,拟出了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17日,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学研究所与《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会议厅召开。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主持了会议,韩经太教授做了中心发言。此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联络在京的学者,研讨汉学研究近期在国内外发展的有关态势,及如何加强汉学研究界学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共同推进汉学研究的进展。会间,被邀专家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们在汉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内,展开了广泛与深入的交流。本次座谈会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一关于汉学的概念、名称与学科范…  相似文献   

20.
第十届欧洲汉学协会会议,于199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230名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史学动态研究室主任黄庆华应邀参加会议并作报告。与会者就中国的哲学、历史、经济、人口、文学艺术、考古及香港回归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 欧洲汉学协会始建于英国,原名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是1948年4月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龙彼德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汉学家发起成立的。该协会当时不足10人。1975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组织,并易名欧洲汉学协会,目前有会员600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