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日益重视传统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料的汲取和继承。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我们国家的"魂"。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对今天社会建设更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路径。同时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用新观念来阐释,用新方法来实践,使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再次散发光芒。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艺术课程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新人的培育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培育时代新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其提供文化滋养,为此,应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德行,以德修身;注重家庭,营造良好家风;热爱祖国,家国情怀;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思想。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忘本来"是最为根本的一环,为探究"不忘本来"思想,需要明确"本来"不仅仅指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党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文化自信视域下,"不忘本来"的实现不仅在于强调"本来"文化的主导作用,也在于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文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方针的确立,为新时代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56个民族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  相似文献   

6.
对近代以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地探索与经验总结,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挖掘传承、吸收借鉴、整合创新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和合""和谐"为基调推行全方位外交。这些优秀经验开创了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崭新局面;使我国成为社会新思想理论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快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上述经验与成绩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和增强我国的民族号召力、感召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根基。家风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传统文化最有力的载体,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优良家风,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赋予家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愈发凸显。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一项必要原则与重要工作,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积极构建,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最强、最旺盛的生命力,是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也为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提供指导,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提供智慧支持。该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次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实施路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农业社会中,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中,形成于以熟人社会为基本建构基础的农村地区,对塑造农民精神世界、稳固农村社会形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其传承载体上也突显出刻板、枯燥和陈旧等不足。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丰富和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在,而又不知不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时代一定会、也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重要论述,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基层围墙的绘画表现方式和绘画内容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展现出来,这都是基层发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基层"三治"融合治理等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本文将主要集中在基层围墙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创新发展方面做较为粗浅的分析,仅为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划时代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理念,既为我国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也为农村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对如何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振兴乡村文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此,新时代下充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历史渊源、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孔子礼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探究其历史渊源,理解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对《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礼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借以深入探究了孔子礼思想的起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建国七十周年到来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更加显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春天。本文通过对1949年以来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经验、挖掘规律,针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浮于表面的现状,提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式"教育的路径对策,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内涵,为新形势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推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特别是推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2 015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由国际儒联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参与协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  相似文献   

17.
江苏优秀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在区域上的特殊显现,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寓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之中。基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内在的特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需着重挖掘江苏优秀家训文化的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寓中华优秀家训文化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之中,发挥区域优秀家训文化的"榜样"力量,形成"齐家治国"的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学习问题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建设“资助育人”十项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主要论述了怎样灵活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充分阐述了资助工作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对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围绕新时期怎样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讨论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长厚重,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知旧守正""守正创新"是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永葆活力的时代要求。本文对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作深入梳理,明确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分析现阶段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遇到的问题,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下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可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然而,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要与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做好其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非常重要。文章剖析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并探讨了推动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