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有"诗佛"美誉的王维,一生中以禅入诗的作品丰厚。在诗中,他用主客融为一体的风光隐寓佛光禅影,用诗境表现禅蕴,形成了含蓄、空灵、明秀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分析了王维诗歌禅蕴生成的种种原因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惠能卒后,盛唐和中唐的三位著名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其作了碑铭,扩大了惠能在盛、中唐整个知识界上层的影响。王、柳、刘的三碑充分揭示了惠能禅的特点。同时,王、柳、刘的文学创作又深受惠能禅的深刻影响,构成了禅与文学密切联系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3.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是他的生命过程的完满展现。在现实丰富变化和对己性的认识中,通过"悟"实现对"空"与"色"的超脱,以佛禅的"静"与自然生活的"静"相互观照,实现禅与诗和现实,自然和人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为例,详细地论述了其体现出的空幻幽清、静寂孤寞、无心无我、任运随缘的禅意境界,并进而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生活思想基础和家庭个人经历根源以及诗禅相通的艺术成因。  相似文献   

5.
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士的以禅入诗、以禅入画,始于王维,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他将禅意与诗情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山水画中,开拓出诗境、禅境与画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王维在山水画上的高深造诣在中国画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王维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阐明王维绘画中的诗情、禅境与画境。  相似文献   

6.
琐谈茶与禅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起源和内涵、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和制茶、禅与饮茶的向外传播四个方面,揭示中国茶与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行的语言形式。谚语的通俗性特点与禅籍的口语化特征相一致。因此,禅籍中谚语的用例较多。本文以禅籍作为语料背景,从语法的角度,围绕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对禅籍谚语的活用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以展示谚语在动态运用中的灵活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禅诗审美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代普陀山宝陀寺住持一山一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高僧,大德三年(1299)奉诏出使日本,创立了“二十四派日本禅”之一的“一山派禅学”,为日本镰仓时期中国禅的东传、日本“五山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文章通过大量的史实,阐述了一山在日本传播汉学、弘扬佛教文化艺术和创立独具特色的“一山派禅学”之经过,首次探索“一山派禅学”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11.
王维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苑咸,《全唐文》卷一二九)的名声;死后,更得到了“诗佛”的称号。他的诗歌创作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受佛理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2.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关学意蕴。主要是主客体高度默契,诗情画意的有机统一。他的诗在寄情山水田园中显示归隐心态,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真正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明清时期小说续作蔚然成风,一部优秀且具影响力的小说问世后,或多或少会有续作出现,而作者自续前作现象则不太多。明人方汝浩创作《禅真逸史》后,又续作《禅真后史》以尽未完之意。作为姊妹篇,《后史》既承继了《逸史》风格特色,同时又具自身特点,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清寒简远是担当禅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历代名士都以"清"来呈显人格的神韵气度,作为"士而沙门"的禅僧,禅家本自清净的旨趣必然导致他的审美指向以"清"为主,由"清"引发的笔情墨趣又必然生发出简约和素淡,简淡自然指向冰骨清寒和空灵玄远。担当把这一审美旨趣发挥到极致,成就了他的禅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研究禅思维和审美的关联。通过对禅修的三种境界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规律,从而突显更高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吸纳和融合禅宗文化的精华,对于感悟生命,创造和欣赏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幽玄深远、灵妙滑脱、不可凑泊的空灵美。其空灵美源自诗人的佛心禅性、诗意生活、唯美人生及"诗画合一"的审美特质;其空灵美具体表现在灵动的意象、空明的意境、虚实动静相生的活性语言及诗化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8.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崔尔胜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1):100-102,110
《禅真逸史》语言具有吴方言特征。其中"皂甲"与"师太"分别是各类词典中不见收录和释义欠精当的吴方言词。其研究对版本、作者籍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词典学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突破小说建构常规模式,通过背景象喻、形象隐喻、审美观照体现出与日本民族精神融汇一体的禅境、禅理、禅美.解构此文本的关键是紧随岛村的直观体验,悬置驹子,扩析“瞬间美丽”的叶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