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尤其是天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文章旨在总结数学天才儿童的特征,以助于发现儿童早期在数学上的天赋;根据天才儿童的成长历程和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如性格、智力、兴趣、认知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下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顶尖人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因此,许多农村家长都尽自己所能将孩子送到县城去上中学。这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县城中学挑“剩”下来的,他们或是对学习没兴趣,或是学习基础特别薄弱,或是多少有些问题的留守儿童。面对着这样一群学生,要想把课上好,还真是不容易。因为班级没有了“领头雁”,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的一部分儿童:智力发展基本正常,但是在一些领域,如阅读、计算等方面出现学习困难,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他们往往被视为心理发展水平低下,被家长和老师称之为“不可教”的学生。这实际是一种误解,这些儿童并非“不可教”,而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学习障碍在作祟。人们的误解常常会使这部分儿童爱到极其消极的对待,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一年美国教育总署对天才儿童所下的定义,已被美国许多州立学校和地方学校作为判断儿童语言才能所依据的标准。该定义的具体内容如下: 所谓天才儿童,就是经专业人员鉴定。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儿童。他们除了学校所提供的普通教学计划外,还需要专门制订教育方案。天才儿童应在以下一项或几项中表现突出,或者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5.
智商高的不都是天才有人认为,智商高就是天才。教育心理学家却认为,智商高只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赋,天才则是指那些智商高、又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的人。科学测试也说明,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其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往往互不协调。教育心理学家主张采用“高潜力”来形容智商高的儿童。有问题的孩子其实是高潜力儿童教育心理学家们发现,许多在学校被认为不合群、不合格,视学校为“地狱”的儿童,往往都是高潜力儿童。统计表明,2/3的高潜力儿童都在学校、社会和家庭里遇到麻烦,他们普遍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心理问题。因为敏感是高…  相似文献   

6.
西方发达国家对学前超常儿童(又称天才儿童)的教育极为重视。美国学者詹姆斯·约翰·加勒格尔在《天才儿童的发现和教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一些研究人员提出的学前超常儿童的特征和教育目标。一、学前超常儿童的特征1.渴求知识。超常儿童的知识极其丰富,他们很想让这些知识发挥作用。有段时期,他们可能很想把他们知道的东西告诉你。2.需要感受到学习中的进步。教育中应该用各种方法使超常儿童有学习的进步感。在开始学习某种内容时,他们应该知道自己原有的水平和将  相似文献   

7.
美国较为广泛地开展天才教育还是七十年代以来的事。这时国家和公众开始真正重视天才教育问题。 一、天才教育的概念变了 美国人一贯标榜自己国家的“民主”精神和机会均等原则,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人人享受同样的教育。这是美国残废人教育发达,历史悠久的原因。而对天才儿童则认为,他们已经够聪明了,勿需额外帮助就能自己学习。因此长时间以来对天才教育问题研究很少,天才儿童也很少得到应有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何赛密是华盛顿大学的三年级学生,正在毫不费劲地学习高等微积分。同时,作为一个智商高达一百七十的十一岁儿童,他还得到他这种年龄所需要的感情上的支持。 达拉斯·爱格伯特,一名才华横溢的学生,十五岁进入州立密执安大学学习时,就在计算机理论方面把教他的教授们远远抛在后面了。但却被描绘成一个失意而落落寡合的人。去年八月,爱格伯特自己枪击头部,自杀身亡。 汤麦斯·奥文,一位被心理学家视为天才的十一岁儿童,因其对他所在的伊利诺斯州,麦克亨利一所学校里的课程感到厌烦与冷淡。他的父母于是起诉,控告地方校董会拒绝给他们的儿子以足够的智力上的激励,从而阻滞了他的发展,并要求赔偿一百万  相似文献   

9.
整个小学阶段(从6~7岁到12~13岁)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1983年,美国50个州,加拿大一个省以及德国汉堡进行了一项对大约9万名“天才儿童”的调查活动,他们发现:这些“天才儿童”都是13岁以下的学生,他们都是从6~7岁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调查结果证明第二种语言的学习既促进了他们母语的学习,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各方面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早期加强孩子第二种语言的学习,对他们的未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的顺利开设,从低年级开设英语课将水到渠成。这将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所有家长…  相似文献   

10.
问题在于,宁铂式的烦恼是不是少年班教育模式制造的?作为一个天才儿童,即使他当时并未进入少年班,是否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类似的烦恼?研究表明,天才们大都会被同样的烦恼所困扰。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伦·文纳在其所著的《天才儿童:神话与现实》一书中说到天才儿童们必然要面临的一个残酷事实:“(他们)终将进入一个阶段,那时,年龄不再重要。在一个个人魅力和性格更能  相似文献   

11.
天才儿童弱势群体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才被视为社会人力资源中的“富矿”,被社会寄予厚望。但一些天才儿童个体的辉煌成功掩盖了他们群体的不利处境,其弱势群体特征比起残疾儿童、贫困儿童来较为隐蔽,不易被识别与认同,这更加重其不利处境。本文分析了来自社会公众意识、教育服务、天才个体自身特点及科研成果的局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讨论天才儿童在社会及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吴锦艳 《文教资料》2006,(32):90-92
近年来,学习困难学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据调查,民工子女作为流动儿童,他们身上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尤为严重,本研究就导致民工子女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更深一步地了解民工子弟的学困问题,进而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一直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而追求卓越是印度教育战略的主题之一。印度在不同时期对于“天才儿童”有不同的理解。现代印度为天才儿童教育制定了一系列项目计划,如天才寻找计划、天才激励计划等。在天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印度大多通过私立学校、专门学校或举办奥林匹克竞赛等来开展。同时,印度也面临着天才儿童识别困难、天才教育缺乏创新及精英人才外流严重等挑战。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学习论与素质教育的相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每个人都能进步与学习,主张使学生接受自由、灵活的教育。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想学习的任何东西。任何人包括儿童、成人、低能者、天才,只要具有内在教育的需要,都可以如愿。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所规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完整人格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人格是有组织而完整的整体,如果把人的情感生活与智力分割开来,其结果是双方都…  相似文献   

15.
做老师的,谁都喜欢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希望班上的儿童人人都是学习好、守纪律、有礼貌、身体健康、发育健全。而事实上,“十个指头有长短,一树果子有酸甜”,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儿童中,总会有低能生、残废生、调皮生、经济条件很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很多,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差,教育的难度较大,如果不重视对他们的特殊帮助,就有成为“流生”的危险。而要把这一部分儿童教育好,却是要花很大的精力。我曾经是这样想的,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在至少有130万天才儿童,占儿童总数的3—5%。七十年代以前,教育工作者通常采用标准的智商测验法来检验儿童的智能,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由美国教育部于1972年提出的天才儿童标准的概念。美国教育部认为:天才儿童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高度的行为能力,也许这种能力已有建树,也许尚属潜在能力;或许他们只具备某一种能力,或许同时兼备某几种能力。这几种能力被概括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大声疾呼“做教师的应鼓励儿童创作,以发展他们的创作性,发挥他们的艺术天才……”他一生通过很多方式与途径贯彻他的“活教育”思想,他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大力提倡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其思想和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程玮 《教师博览》2010,(1):46-46
德国有一种儿童大学,这种大学并不是为那些天才儿童办的。天才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差不多每个父母都私下里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果同学中学期间,被招去参加一个天才学生培训班。果同学的妈妈当然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天才暗自得意。天才班结束时,她收到一封给家长的信,上面说,作为结业礼物,每个学生可以免费进行一次智商测试,当然,前提是如果父母同意的话。  相似文献   

19.
现在资本主义各国都热衷于天才教育。用智力测验来确定天才儿童,把天才儿童当作未来的统治人物来培养,这种教育方法带来的后果已经引起一些教育家的重视。现在我们摘要介绍刊登在美国教育杂志《PHI DELTA KAPPAN》1978年11月号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多萝西·韦勒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教师,自已的两个孩子又是“天才”儿童,她根据切身经历,列举耳闻目睹的事实,对天才教育提出了批评。因材施教是需要的,我们也不反对给天赋聪明的儿童施以特别的教育,以促进其才能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在教育方法上,不能让他们产生优越感,更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二年级时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研究论文 ,并且要求附上注解和参考文献。我和另一个女孩参加了天才儿童(GiftedandTalented,GT)项目 ,必须做这个作业。而其他学生盛装打扮 ,表演他们在书里读到的最喜欢的角色。处方 我们通常对出色的天才儿童持有刻板印象 ,这并不利于他们社交、情感和学习的发展。危害之一就是易走极端 ,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不利于他们健康发长 ,比如本情节中的研究论文。教师应使用发展性的教学方法 ,满足他们社交、情感、认知与生理的需要。多年前 ,人们指责老师没有给天才儿童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而今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