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致力科研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一种精神。作为一名研究者,王东辉兢兢业业,长期扎根于植物发育生物学技术领域研究,在原位杂交实验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这项技术传授给了众多科研学子们。作为一名科研助理,她事无巨细,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在她的管理下井井有条。她  相似文献   

2.
敬畏是领导干部严于律己的内生动力,是党员领导干部锤炼党性的"中药良方"。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应当着力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敬畏之心",尤其是要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对百姓(群众)的敬畏之心、对法律制度的敬畏之心和对组织的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廉洁这一鲜明突出的主题。本文以历史为线,从常讲廉洁之道、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扬惩腐之剑四个角度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洁理念,希望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典 《百科知识》2023,(27):7-8
<正>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格修为的重要途径。阿尔贝特·史怀泽(又译阿尔贝特·施韦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把生命的关怀扩展到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所持的虔诚敬畏之心使生命的神圣性逐渐复归。重温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颇多。一、史怀泽敬畏生命思想的内涵史怀泽以博爱之心同情万物,每当看到其他生命遭到虐待时都会心生怜悯与不安,不断思考如何减轻生命的痛苦。30岁后,他与妻子前往非洲建立丛林诊所,为敬畏生命的思想赋予了实践意义。“敬畏”一词既包括对强大力量的敬仰,又蕴含对神秘的畏惧。它起缘于对生命的体悟,从现实的客观世界出发,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使具有道德代理资格的人类意识到自身有责任和义务尊重其他生物的存在。史怀泽从两点出发,构建敬畏生命的理论,既印证了生命的神圣性,又拓宽了责任界限。第一,他肯定了生命在优胜劣汰中是顽强且脆弱的,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无数生命,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他们。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经历了神圣的生死考验,又在面对死亡时显得分外渺小。第二,他赋予了一切生命平等的价值,认为自然存在固有的生存法则,在法...  相似文献   

5.
敬畏自然与有所作为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该把人类对自然界完全无所知状况下产生的“恐惧”,与对自然界有所知甚至知之较多之后所产生的“敬畏”加以区别。敬畏自然并不一定导致无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正是对自然的敬畏之感产生了研究自然的冲动和动力。人不能完全地无所敬畏。完全的无所敬畏导致的可能不是有所作为,而是胡作非为。在敬畏自然与有所作为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或许更有利于人类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千万年来,如果没有发明与创新,锐石和竹棒永远也搭不到一块而成为长矛。创新是科技发明背后的推动力,也是点燃灵感的火花。以下便是开发潜在创新能力的十招:一、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很多人有此想法:创新能力是不可企及之物,应该以敬畏之心看待发明家。但进一步来看,即使是最伟大的创新点子,也非无迹可循、难以捉摸的。以电视游乐器发明人诺兰·布希奈为例,他的灵感即来自游戏与电视。  相似文献   

7.
高校养成教育支撑点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成教育即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此为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此良性教育构想,其实施应有一个支撑点。面对高校学生的现状特点,养成教育欲有效的进行下去,应以敬畏为支撑,从对成文规则的敬畏开始,到对不成文习惯的敬畏,再至对校园、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最终在其内心生成一种对事物、他人、社会的应然敬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般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养成教育等良性的制度构想方能在一个健康的沃土上成长,结出丰硕的教育之果。  相似文献   

8.
罗丽  杨曦 《知识窗》2009,(9X):34-35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常怀"三心",思想道德品质越高尚,思想教育就越有说服力。要以德服人,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人。用真情感化学生的心灵,以榜样示范学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肖焱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8):83-84
领导干部保持干干净净的作风,就是要对工作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对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权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官,踏踏实实做事。  相似文献   

10.
养成教育即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此为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此良性教育构想,其实施应有一个支撑点。面对高校学生的现状特点,养成教育欲有效的进行下去,应以敬畏①为支撑,从对成文规则的敬畏开始,到对不成文习惯的敬畏,再至对校园、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⑦的敬畏,最终在其内心生成一种对事物、他人、社会的应然敬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般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养成教育等良性的制度构想方能在一个健康的沃土上成长,结出丰硕的教育之果。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心”? “心”,在西方人那里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它就是指有形有象的、主血脉滋养全身的肉体之心脏。即“心、肝、脾、肺、肾”之“心”。然而,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对“心”的把握就没那么简单了。在中国人看来“心”既是指主人体血脉的心脏之心,又是指产生智慧的思维之心。尤其指后者。所谓“心想事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等。本文所试图研究和揭示的就是“参与大脑思维活动、支配人的精神和肉体相应运动的中国之‘心’”。在中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凡人还是圣人、文盲还是哲人,其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个生思维、出智慧的中国“心”。只不过在常人那里,中国“心”是盲目的;在圣哲那里,中国“心”是自觉的。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万物之本”;所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由此观之,“心”与宇宙、万  相似文献   

12.
林蓉 《科教文汇》2011,(18):32-33
教育承担着"使人成为人"的特殊责任和使命,这使教育具有被敬畏的神圣性,值得被敬畏。但目前,因为种种原因,教育并没有被真正敬畏地对待。不被敬畏的教育,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的目的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虽然童年易逝,但是童心永存。如何塑造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呢?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营造音乐氛围,培养快乐之心。二、传唱童诗童谣,培养智慧之心。三、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培养国学之心。四、学玩传统小游戏,培养冒险之心。五、种植小盆栽,培养怜爱之心。  相似文献   

14.
《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心为“君主之官”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用心去做很多事情,心的负担是相当大的,因此,拥有一颗健康的,就成了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一、养心安神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相似文献   

15.
田野  卢东  张博坚  陈宇 《软科学》2016,(3):77-80
以四川省成都市4家企业457名员工为样本,研究组织成员的敬畏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由组织内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等构成的积极组织形象对组织成员产生敬畏感会起到积极作用,一旦组织成员产生敬畏感体验,就能增强其心理韧性以及提高组织公平感,从而有效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还发现,组织成员的独立自我构念能有效调节感知积极组织形象诱发敬畏感程度的高低,但组织成员的独立自我程度越高反而越不容易对组织产生敬畏感。  相似文献   

16.
江静  余孝平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2):156-156,159
"以心为本"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灵魂。"以心为本"即仁爱之心、利他之心、责任心。"以心为本"诠释了经营企业时企业与社会、员工、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给现代企业经营带来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逢年过节,对官员是一种心性高洁的检验。守住一份廉洁,是人生的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既是本人之福、家庭之福,又是人民之福、国家之福。世上有很多事,做得习惯了,做得久了,却不是真明白。直到心灵清亮,才会懂得,福自清中出,廉从守中得。每一个人都追求幸福,但加速追求,幸福感却在腐败中丢失、瓦解。做人之乐,不在海吃海喝,吃喝惯了就会贪而不觉;不在锦衣豪宅,越是追求越陷越深;不在叱咤号令,吆三喝四久了听不得逆耳之言;不在美色攻心,越是贪婪越没人性;不在高人一等,孤独失败时天下陌路;不在追风无我,心有障碍时无从解脱。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耻,则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8.
以动画短片为载体,以长白山区民间故事为原型,运用传统的版画、剪纸、刺绣等表现形式创作出融合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汇聚长白山满族人民勤劳勇敢、思乡爱国、团结和睦、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的质朴精神的网络传播作品,使之成为新媒体时代传承和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战争中火炮被人们敬畏地称作"战争之神"。为了对付战场上越来越厚的混凝土工事和砖石堡垒,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火炮造得更大,这样一来,火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炮  相似文献   

20.
提到红十字标志,相信如今很少有人会不清楚它所代表的是什么。尤其是在最近两年,全球的天灾人祸似乎格外频繁,疫情、灾情、险情……种种突发事件不绝于耳,充斥着各大媒体的头条,同时也震动着所有人的心。有大难必有救援,有救援必有"红十字"。于是,在商品社会极大发展的今天,这个标志的纯洁意义似乎也格外值得坚守。好在,世人对它的敬畏似乎并未时过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