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音乐"是属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音乐,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因此"广东音乐"改编合唱的作品是属于器乐音乐改编合唱作品的范畴之内.器乐作品改编成声乐作品,必定会有为改编的作品重新填词的工作,部分作品为了更贴近音乐的要求,运用了大量的虚词.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也经常使用虚词,其使用手法与作用各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族的民间文学作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不仅为水族人民喜闻乐见 ,而且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对水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论家多是将其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诗歌形式的作品和句式整齐的格言谚语三大类,亦有仅划分前两大类的.全面考察水族民间文学,当划分为"散文形式的作品"、"韵文形式的作品"和"韵散结合的作品"(即韵散结合的说唱文学作品)这三类为宜.  相似文献   

3.
<屈原作品>是中国先秦时代古典文学精华的代表,作者誉称为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可是,先秦时代的作品没有署名的习俗,<屈原作品>也不例外.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先秦时代的"屈原"是"人称".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未有"姓"的出现.中国"姓"产生于秦始皇建立户籍制度时,它比<屈原作品>形成的年代晚半个世纪.<屈原作品>记述的都是楚黔中郡"治理战乱根源和归属的历史文献",文献的内容是"屈(治理)原(根源和归属)",后人移花接木,让不是"人称"的"屈原"充当了失传的作者,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司马迁为之立<传>,"屈原"便成了<屈原作品>法定的作者了.但后人构筑的"屈原"不等于<屈原作品>的作者.因为<屈原作品>的作者比构筑的"屈原"要伟大得多,他才是真正的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4.
陈凤 《现代语文》2005,(8):77-78
一 波兰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之域,即空白,因此它只是"纲要性"、"图式性"的创作.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活动.读者阅读作品不是去解释,而是去重建.这样一个重建的过程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灰姑娘一形象历来被许多作家和读者喜欢.本文论述的正是海岩小说中"灰姑娘"形象的塑造.首先简述海岩作品的全貌及其创作追求,从而引出对海岩作品受欢迎原因和魅力所在的探讨,然后再对"灰姑娘"形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在海岩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山峡中>通过"我"、"我们"和"他们"的叙述者位置提示,表明了鲜明的思想意识倾向性.坚持从"我"的立场述说故事,使"我"与作品中其他人物以及作品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生疏离,从而带来了阅读文本时的陌生感."我"从与作品其他人物疏离的外部立场去讲述作品其他人物的内部情事,这一叙事策略与侦探小说同构.<山峡中>的文本价值与"我"的叙述位置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问题,文章指明了由"作品"说开去的意义与重要性,提出了由"作品"说开去的方式与具体方法.最终强调,语文课只有回归作品本身,多角度深入开掘作品内涵与意义,才能使大学语文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格修养与人文精神这一终极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9.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就所读作品而言,"读"是对所读作品内容和感发点作必要的交代;"感"是"根据感发点进行联想,谈感受.  相似文献   

10.
[案例背景] 目前,在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老师们大都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以"项目"的作品生成为目标,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实施教学.但在学生个体或小组完成"作品"后,如何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何给作品评分,则被大部分老师所忽略或简化了.重制作过程,轻作品评价,是目前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品评价,常常在作品完成后,用一课时进行"作品评价",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在2012年5月,我开设了一节市初中劳技公开课,所选课题为《纸桥模设计与制作——作品评价》,磨课的过程不仅让我对评价课有了更多思考,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往的重过程、轻评价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我们自己放弃了肯定学生的机会、对教学目标的升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作品给人最初的印象是"散""淡".但形式、内容上的"散"并非结构上的"散",这外在的"散"是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的结果,而这规律即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汪曾祺作品的结构于自由散淡中凸显出和谐统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视像自觉时代的到来,影视人类学作品也迎来了一个全息表达的时代.然而,影视人类学作品在制作上远非"自觉",影视化水平亟待提高.思维的"场"性化是影视化的基础.语言的"全能"化是影视化的关键,学术思想表达的"影像化"是影视化的中心,它们都是实现影视人类学作品影视化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歌者要做到准确而真实地表现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韵味,对作品的准确理解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原作"意识,从声乐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以便从更深层次去把握作品演唱的音色与风格,最终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作品点评     
正袁敏同学的作品,书写规范,字形活泼,用笔有提按意识,其中"在、草、恨、搔"等字写得尤为出色。建议:1.作品内容的字数和作品纸的格数要匹配,否则,就会像本作品一样,给人左轻右重之感。2.字形长短要协调。作品中"惊、书"的字形过长,"短、欲"的字形过扁。3.加强"心"和"心字底"的练习。"心"和"心字底"的左点要低些。"感"字应上放下收,"心字底"要小些,三点成一条斜线。独体字"心"三点成一圆弧。  相似文献   

15.
肖邦一生创作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而"革命"练习曲这首单一形象的作品,整曲在悲痛和愤怒的情绪中写成,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本文从练习曲的种类、肖邦"革命"练习曲的创作背景、结构分析、弹奏要点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知人论世"是我们阅读分析作品时应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两派政治势力斗争残酷时,有些作者为避祸全身,作品往往写得含蓄,这时要深刻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本质.另外,随着时代的久远,有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图比较模糊,因此分析这些作品要知人论世,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式的文本阅读方法为基础,通过解读这些作家作品中的象征物,分析"性"主题和"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他们对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态度,阐明其学说对"迷茫一代"现代派作家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又来了,爱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一部作品。结合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弗洛姆有关"爱"的观点,对这部作品加以分析,探讨人们寻求"爱"和不得"爱"的原因,以期对作品有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的呈现从其早期作品开始.一直贯穿到其晚期作品.围棋文化在金庸作品中纵向上有"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横向上围棋文化分别与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融合.金庸在传统文化元素与武侠小说融合上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充分实现了文化元素的武侠化,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味,丰富了武侠小说中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雷雨>这部作品让人看后有种万念俱灰的意境,该剧也让人深深的体会到西方悲剧的意味,尤其是看到亍古希腊悲剧的影子,首先就可以从题材角度来看作品受到的外来影响.<雷雨>的题材可以像它的主题一样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题材.题材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如"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爱情题材"等;狭义的题材则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本部分从狭义的题材角度把<雷雨>这部作品从"乱伦题材"、"反抗题材"、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命运驱使的主仆恋爱关系题材"入手,从三个角度结合作品所受的外来影响进行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