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振国 《物理教师》2004,25(9):9-12
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不会提出问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现在,国家新制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中都把“学会提出问题”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挖掘学生的学生潜能、如何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如何使学生地学习"盲点"消失,都可以归为一个字——问。"问"是学生突破学习瓶颈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法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让学生问出兴趣呢?  相似文献   

4.
胡召玮 《考试周刊》2010,(57):119-119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下面我谈谈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只重视“学”不重视“问”,很多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提问的欲望和次数反而下降,明显缺乏问题意识.这严重影响了全面推进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进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唐惠芝 《中学文科》2009,(17):91-9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于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往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切思维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以下是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思维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不会问"到"学会问",从"不敢问"到"敢于问",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从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入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浅见。一、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1.学生自身的原因。处于小学阶  相似文献   

8.
魏静 《小学生》2012,(11):28-2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是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学生如果"想"问,说明这个学生很有主见,如果"敢"问,说明他的思维非常活跃,而学生"会"问,证明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者,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把主动权适时、适地地交出去。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人手。问题意识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创建问题意识氛围。学校应该有很好的意识氛围。学校领导要支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在学生中倡导多思多问、敢思敢问、善思善问的意识和行为。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思考,勇敢  相似文献   

10.
在诸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学习和研究都是以问题的探究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也就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敢问、善问、勤问。  相似文献   

11.
沈开花 《课外阅读》2010,(11):162-163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认为,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培养学习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培养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一位心理学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上课时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不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上课时能独立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就谈几点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此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留点空白,让学生"有问";设疑示范,让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14.
方均斌 《数学教学》2005,(4):1-2,31
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问题解决”展开了种种探究,并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而教师的提问方法与策略对学生提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提问心理和思维特征进行恰如其分的提问和引导,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用“海问、圈问、点问”来概括这一话题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呢?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大胆实践,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注重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深受一线教师关注。造成学生缺乏提问能力的原因主要是因心理顾虑引起的不愿意提问和因"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造成的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教学课题切入,引导学生提问,并通过教师故意出错以及学生对学生提问等可行性教学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18.
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发问.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会遇到学生问问题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学生所问的"问题"的背  相似文献   

19.
许文兴 《学周刊C版》2010,(4):114-115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力,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有问”、“多问”。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数学课改的根本目标之一,它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中如何深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要抓好三个着力点:深度营造"敢问"的氛围是萌发问题意识的前提,深度创设"乐问"的情境是促使问题发现的基础,深度传授"善问"的方法是实现问题提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