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形成这样的网和画面,就必须借助于历史想象的构建.神入历史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历史想象方法之一,"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神入历史呢?  相似文献   

2.
史识是历史著作的灵魂,它集中体现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体现历史著作的价值与贡献。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是一部专题研讨史识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历史观念。柯林武德把历史学的主体与客观两方面归结为思想,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过去的思想与现在重演的思想之别而已。柯林武德这种历史观念是一种史识,尽管新颖,有某些合理性,但不确切,有诸多弊窦。许多历史事件单纯就是史事,本身不是思想,历史学家无从重构其思想。时代变了,时过境迁,感受与感情不一样,历史学家无法重演过去的思想。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学家去重演过去同一个历史事件之思想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结果,这样历史就失去客观性、真实性。碰到复杂的国际关系,涉及多国多人且时间跨度长的历史事件,历史学家无法去重演它们的思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刻与后代历史学家去研究它的时候有个时间差,时间距离是很关键因素。时间因素打破了历史学家用自己的心灵去重演过去思想的美梦。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论在史学实践中是不可行的。以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指导重构历史是当代最高的史识。  相似文献   

3.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学家的主体参与。历史学家是历史研究的主体 ,历史研究是由历史学家完成的。历史学家的主体参与是历史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所谓“历史学家的主体参与” ,就是指历史学家的思想感情、道德规范、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中的介入、发挥和升华 ,也包括历史学家的人品、学风等。大致说来 ,历史学家的主体参与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历史学家对历史资料的搜集、鉴定和选择 ;2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即对历史的解释 ;3 .历史学家对历史进程的认识 ,即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怎样把干巴巴的历史说教变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怎样把学生从繁琐的历史知识的识记中摆脱出来?怎样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历史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事件发展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地点、背景等。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说:“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柯林伍德这段话包含着一种洞见:历史之所以是“活着的过去”,是因为有“历史思维活动”,有当下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祖波 《教学月刊》2015,(Z1):56-59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这就告诉我们,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是穿越时空的生命观照,历史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与过去的对话。囿于篇幅的限制,原本丰富多彩、饱满而立体的历史,在教材中往往表现为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言简意赅的文字浓缩了很多重要内容,需要我  相似文献   

8.
一、要重视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按一定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故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本质是“变迁”和“发展”。而要了解历史上的人和物的变迁,就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之中。因此,学习历史必须要有确切的时间观念。要了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探究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离开了时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马克·布洛赫所说:“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9.
<正>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学。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素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灵活地运用书信、对话体等叙事技巧创作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中西方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重视语言表达与文学修辞的“叙事”技巧是史家们诠释历史的,几乎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叙事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治史传统。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从故事的形成过程看,历史叙事不是对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的照搬和机械的模仿,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历史内容纷繁复杂。初中学生一下接触十几门课程,必然会手足无措。特别是历史,有关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地点,学生很容易混淆。那怎样才能学好历史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习兴趣,既是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他们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更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8,(3):55-55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苏报案”、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点评。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2.
历史,作为凝固了的过去,叙述的是人类的昨天,历史的过去性使今天的学生很难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解去了解或接近历史。再加上我们现存的历史教学更多的还是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学生对历史学习大都认为就是对识点的画画、背背,而教师的评价也更多的是认知目标的评价。因此,学生很难真正走进历史,甚至还出现为数不少的尖子生历史考试不及格,他们感觉现行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接近历史,没有带他们走进历史的舞台。就如何让学生走进历史的舞台?笔者粗浅地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平时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可为什么一到历史课上就昏昏欲睡?笔者认为,病因就在于很多教师忽视了初中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历史中一定有某一处细节打动了他们。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身临“史”境,让学生在与古人“神通”时,感受历史的气息。因为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差,因此他们只有对遥远的历史有“感同身受”之感,才能激发其探索历史的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建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4.
刘学章 《山东教育》2006,(10):43-44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历史学家受面向未来的推动,用艺术家的眼光审视过去生活的一切方面,用同样的眼光发现人类事业总是既不完美又完美,总是集暂时性与永恒性于一身。"克罗齐指出了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和方法:面向未来,以审美的方式。遗憾的是,由于对学科教学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这一承载着崇高育人价值使命的学科被机械的、碎片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由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塑造的 记者:您的专业方向主要是史学理论,那么在您看来,“历史”究竟是什么?王学典: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我个人来看,“历史”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实在的历史,即客观的历史,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作为一个实fS--曾经产生又已经过去的事件、人物,政权等;另一种则是描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柯的《历史三调》认为历史研究难以尽善尽美,经历、事件、神话这三种认识历史的途径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很大的合理性和价值,表现出作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怀疑。尽管如此,历史学在本质上有科学的成分,历史认识具有不“严格”的、独特的客观性。如果历史学家具有必备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实现历史叙述和解释的客观性;同样。历史学家如果能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价值评价作用,历史评价同样也可能实现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神入”一词由英国历史教学界传人我国.原意是“Empathy”。此处所讲的“神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交游”人物,即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人物,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从历史中获取智慧。第二层是指“进入”事件.即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时代中观察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特征和态势,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