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宋明理学发展至晚明时,理学开始衰落,学风日益空疏。为了纠正时弊,学者们纷纷开始重新研读《大学》等经典,希望通过重新诠释《大学》来引导学风弃"虚"蹈"实"。在这方面,清初诸儒作出了突出贡献,毛奇龄就是其中之一。毛奇龄通过他的《大学知本图说》重新诠释了《大学》的义理,发扬王阳明、刘宗周知行之说,强调践履功夫,颇有独到见解,也表明其倾向实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毛奇龄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草拟弘治、正德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考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传》十一卷其实并非全是他在史馆时所拟的史稿,其中还杂有他撰写的部分清人传记。毛奇龄出史馆后,仍然继续关注《明史》修纂,进一步阐释了对"大礼议"的见解及《梁储传》的辨证。毛奇龄还撰成《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经王鸿绪审定后,收入他的《明史稿.后妃传》中,而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取材主要依据王鸿绪《明史稿.后妃传》,毛奇龄是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实际修纂者,他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周振甫 《教师博览》2009,(12):52-53
清朝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里讲诗,称毛奇龄批评苏轼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说:定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袁枚认为他批得不对,照这样说,《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看了这话,我们知道毛奇龄批错了,不能那样读诗。钱钟书先生不是这样,他找出《西河诗话》卷五来看,原来毛奇龄说,苏轼诗句是摹仿唐人诗“花间觅路鸟先知”,但摹仿得不好。人在找路,鸟熟悉花间的路,所以比人先知道。像鸭比谁先知道呢?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简评王国维的境界说王晓真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一种包括探讨诗人轶事、诗的创作、赏析、评价等方面的专书,大部分以“诗话”为书名,如《六一诗话》、《沧浪诗话》等。但也出现了《词话》类的专著,如明代陈霆的《诸山堂词话》、清代毛奇龄的《词话》。前者的内容平淡无...  相似文献   

7.
周敦颐是“宋理学之宗祖”;《太极图》在他的著作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太极图》是否为周敦颐自作的争辩,自南宋以来一直未有定论。以清朝毛奇龄为代表的“非自作论”对后世影响极大。本文对历史上“非自作论”进行全面分析,认为到目前所能考定的范围内,“非自作论”难以成立,进而论证了“自作论”。“非自作论”的失足之处在于毛奇龄等人为了反理学的目的使用考据材料极欠严格。  相似文献   

8.
根据唐人赵蕤所撰《长短经》,可以发现:《素书》并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宋人张商英伪造之书,而是古兵书《玉钤篇》;兵书称“经”最迟在唐代已开始,并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宋代;所谓“杜佑《孙子》注”并非学术界一般认为的只是抄曹操注和孟氏注而已,还抄了其他家《孙子》古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清初康熙年间的学者毛奇龄学术研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经学以经世",他对民间礼俗的关注是他研究礼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毛奇龄考经论道,依托古礼,批驳纠正现实社会中的悖礼和偏激的行为;合理诠释古礼,辩驳歧义;顺应时代变化,质疑某些古礼的立意。毛奇龄辨正礼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忠孝贞烈要合礼而行,二是变易风俗要因时制宜,三是关注妇女以达到家庭和谐。毛奇龄辨析礼俗,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感而发,隐含着对生命的珍惜,对人之常情的宽容,对女性的关怀。他的这些思想观念,已超越了同时代纯粹宣扬王道教化之正统士人,越出了封建礼制的藩篱,闪耀着启蒙思想的火花。毛奇龄以一介学者的独特方式关注现实,关心民众,展现了一个儒者经世救道的抱负和才能。  相似文献   

10.
《墨子》注疏是墨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却被学术界所忽视。毕沅、孙诒让、张纯一、吴毓江、王焕镰等学者在《墨子》经注方面成就显著,贡献突出。《墨子》注疏的文化意义在于:《墨子》注疏开墨学研究的先河,为墨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期《墨子》注家及其学术成就,具有冲破传统儒家思想束缚的积极社会意义;近世《墨子》注家以自己的学术成就,为墨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墨子》注家们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今天仍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宋儒王柏是学术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代表人物,争议的焦点就在于王柏“奋笔而改经”,其主要表现就是对《诗经》、《尚书》进行了大量的移易改动.清儒毛奇龄在《大学证文》中还认为王柏曾经改定过《大学》,列“王氏鲁斋改本”于“朱氏元晦改本”之后.王柏究竟有否改定过《大学》?文章认为,王柏改定《大学》的观点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毛奇龄极力反对朱熹的"淫诗"说,在其《西河合集》、《经问》、《国风省篇》、《白鹭洲主客说诗》等著作中对"淫诗"及其相关的学说进行了反驳,勾勒了《诗经》被误解或曲解的大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如何解读《诗经》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毛奇龄有一首题为《览镜词》的诗:“渐觉铅华尽,谁为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老实说,这首诗题材未免陈旧了些,那思妇仍旧是古典的思妇,是从《诗经》中走来的洗却铅华、顾影自怜的思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与现代化的衔接──《中国实学思想史》编后评介吴海何谓“实学”?中国实学的主流和核心是什么?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今天,研究“实学”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一系列问题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未出版葛荣晋先生主编的《中国实学思想史》之前,哲学界虽已有讨论,但在...  相似文献   

16.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孝女”、“忠节”、“烈女”等传,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孝忠节贞”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沈云英故事发生于永州,而故事之所以流传,与明末清初蔡大敬《女云英传》、俞右吉《沈云英传》、毛奇龄《沈云英传》及《沈云英墓志铭》这四篇传记有关。文章重点追溯这四个文本,并对作者加以考述,是为沈云英故事之缘起篇。  相似文献   

17.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8.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由反驳朱熹"淫诗"说,推演出一套"以《春秋》解《诗》"的逻辑,依靠对《春秋》史事与义理的选择性吸收,建立起区别于《毛诗序》《诗集传》的解《诗》体系。这一阐释逻辑通过《春秋》与《诗经》两部经典之间的深层联系,为《诗经》问题的破解找寻出路。但其驳论有偏执之失,立论存僵化之弊,致使自己陷入理论困境。而一旦看破作诗与用诗的区别和联系,其解诗理论便能找到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丛书综录》载吕氏音注四种:《唐鉴音注》、《毛诗集解释音》、《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周易音训》。《周易音训》并非出自吕氏之手,不能据以考察吕氏所定之音;《毛诗集解释音》、《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虽多循陆德明《经典释文》旧音,但吕氏对陆氏的音切多所权衡,取舍皆为己所用,当与《唐鉴音注》一样为吕氏审定之音。吕氏音注中反映出其时汉语通语音系和吴方音的一些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刊八○年第五期载有黄建宏、金辉两位同志的大作《读李白<望天门山>》。其中认为一本作“直北回”比作“至此回”更好(改“直北”为“至此”,是受清初毛奇龄之说的影响,见王琦辑注。其实毛氏说并不足据),把“日边”讲成指西方而非指东方,都是很精辟的见解。特别是对“日边”的解释很有说服力。现在,除黄、金两同志从实际观察的角度所得出结论外,我还可以补充一个书面材料做为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