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坡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饱含了苏东坡个人的人格魅力,是从人生低谷走向人生巅峰的文化;是改革创新,实现人生辉煌建树的文化,是在人生困境中实现新的崛起的文化。其文化精髓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普世意义。进一步挖掘东坡文化的内涵,拓展东坡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途径,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  相似文献   

3.
周新华先生的《天风海雨吟啸行:东坡词的智慧人生》这部独具特色的东坡词研究专著,以其知人论世、以古鉴今的视角,把对东坡词文本的微观阐释与苏东坡智慧人生的宏观探寻紧密结合起来,可谓独出机杼。该书的出版,必将会在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东坡词研究领域,产生十分重要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州是苏东坡重要的人生驿站,苏东坡是北宋文艺黄州高峰的首席攀登者。黄州神奇的“山水风月、农耕劳作、文化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首次铸就了东坡及其多元文化,因而黄州就成为东坡多元文化的发祥地。黄州,这座早被东坡认作是新生地的小山城,也就成了他人生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6)秋,苏东坡在密州太守任上,作《后杞菊赋》。他以自我嘲笑式的设问、动人情理的回答来揭示他忧患仕宦人生的难言之隐。东坡把人生看得淡然,以为不论什么样的身价人物,最终"归于一朽"。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政治漩涡,东坡仍以超然的情怀,从杞菊的民生滋味中吸取了儒佛道的治政哲理,透视人生,造福一方;从而铸造了他"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的仕宦人生美。  相似文献   

6.
苏轼贬寓黄州时思想十分矛盾,提出了“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之说,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由于廪入不继,全家人都有挨饿之忧,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不得不在东坡地上躬耕,并自号为“东坡居士”。这一嬗变,在中国文化史上,尤其是在迁谪文化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从而达到了封建时代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7.
东坡的旷达,正是历经人生的凄风苦雨后,炼就出对人生荣辱得失超脱放达、适意为乐的人生情怀,有了参透人生境遇后的那种大气和雅致,才使他的作品洋溢着笑傲人生的自足和洒脱,并能在随遇而安中求得自适。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东坡题跋思想艺术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坡题跋是东坡散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体裁,充分体现了东坡在文学艺术上的宗旨崇尚自然、不事雕琢;冲淡简远,高雅绝俗,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美学思潮.题跋内容也反映了东坡的处世哲学,旷达超脱、随缘自适,在平心的世界中感悟美的人生.同时,题跋在写法上随兴而发、妙趣横生,也见出东坡自身的人格和风格.  相似文献   

1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可以说是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一生历经仁宗至徽宗五朝,虽是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但遭遇坎坷。正如林语堂先生对其一生的概括:“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诛,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鼎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铢,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话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顶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文才盖世,一生仕途坎坷,贬居黄州时期,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东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响亮的名号,流传千古。然"东坡"之含意,却渊源颇深。可上溯至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于忠州东坡种花,赋诗,而苏东坡极推崇他。但要详东坡之义,并不只是两人在地名和意趣上的简单巧合,而实在是两人在人生经历和思想情趣上有颇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诛,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贪图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鼎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在黄州从其人生谷底起跳登峰,创作出他自己的登顶之作,出现创作的“井喷现象”,形成独具特色的东坡文化。东坡文化的忠君爱民精神、感悟思辨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踔厉奋进精神,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坡诗词是一个执著而超脱的辩证存在,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善于诗化生活的林林总总。不肯轻易言愁而自有深沉的人生悲哀。东坡词中不朽的儒将形象是凝聚着千年文明和原始活力的生命体,是东坡精神的外化,这一形象的塑造,意义远远不限于文学。它在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层树立了似乎高不可仰的标格——极雄武而又极温文,极迅猛而又极从容的超人。岳飞,文天祥、蔡锷,尤其是毛泽东身上都有这一战神的影子。呈示了一种迥别于西方的世界观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心灵的终生攀跻。  相似文献   

17.
“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谈苏东坡贬谪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旷达"言东坡词几成定论。东坡词"旷达"风格的形成虽然有天性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生的苦难中逐渐磨练发展的结果,因此东坡贬谪词更能体现其旷达的词风。"人生如梦"在东坡词中多次出现,经过贬谪之后,东坡在看似颓靡的"如梦"的人生观中融入了豁达的心态;东坡有着很强的"归乡情结",在欲归而不得的贬谪生涯中,他超越物质和精神上种种困境,达到了"心安处即吾乡"的境界。这两点是其贬谪词中旷达风格的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与陈季常凤翔初识,确立从政为民的信念;歧亭再遇,以梅自许,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己任。黄州深交,醉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词体革命。东坡回朝,还作题画诗《柏石图》致谢看望,赞扬陈氏父子坚美的柏石人生。苏东坡贬儋州后,陈季常依旧刊刻了东坡诗集。真正的友谊,是不带任何功利的价值交换的。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铢,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滴化机体,或称为“东坡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优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整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顶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20.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离檐北归常州行至江苏镇江金山寺时,曾作(自题金山画像)诗,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了如下总结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增州。”东坡在官场和贬地尤其在海南增州,可说是历尽坎坷艰辛,已经被折磨得心灰意懒,但他也度过了颇富意义的即将结束的人生历程,创造出他值得自慰的“与渔樵杂处”、超然自得”的“功业”。对于东坡晚年遭贬海南信州的这段历史和“功业”,过去学者的研究较为薄弱,近读了朱玉书于1993年结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东坡在海南岛),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