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从中原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中以梅州最为集中。客家文化具有崇文重教、勤俭诚信、保守谨慎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梅州唯一一所高校即嘉应学院。  相似文献   

2.
以《梅州大侠回忆录》为文本,通过该文本对粤东梅州一个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记述,辅以相关文献材料,力图对20世纪初粤东客家地区的童养媳等社会习俗和女劳男逸的社会性别分工、柴炭竹木的经济生活以及出洋谋生的"过番"习俗等社会生活场景作一全景式的勾勒;同时结合粤东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对这些习俗形成的原因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中,有大量粤东梅州客家人士。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当时在粤东梅州存在的一个革命文学社团——冷圃诗社有密切的关系。冷圃诗社是一个以文学鼓吹与教育灌注为使命的文学社团,它既是南社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在南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处粤东北的梅江是韩江的源头。梅州经济是韩江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在韩江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论述梅仰经济如何适应整个韩江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与发展,发挥梅州自己的经济优势,加速梅州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尽快崛起。  相似文献   

5.
1940年至1946年间,考古学家麦兆良对粤东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工作,收获丰硕,也有幸成为目前已知的梅州考古与研究的第一人。他在五华发现的春秋夔纹陶罐,已成为确定夔纹陶存在年代,揭示夔纹陶纹样来源,探讨夔纹陶技术产生、发展和传播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考古学价值。同时,也充分证明梅州古地是岭南区域考古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交汇点,有着悠久和丰富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6.
五代梅州史     
五代时期,梅州以敬州、齐昌府和边防重镇梅口成为南汉国东部重地,程乡县令曾芳、敬王刘崇兴和齐王刘弘弼以及女英雄武婆等活跃在粤东大地上,千佛塔、汉帝宫、小石屏台、齐昌塔成为梅州历史上独有的文化标志,南汉的梅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时代。  相似文献   

7.
宋代著名诗人在梅州的诗文,方志仅收杨万里和文天祥的诗。实际上,苏轼、刘克庄等还有多首诗文失收。这些诗文对于补梅州方志之缺,对于研究粤东历史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梅州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山区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山清水秀,生态优良,风情浓郁,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应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CEPA实施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和"客家文化"特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精心打造"世界客都.中国梅州"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在此,以粤东梅州攀桂坊社区张楚贤家族侨批档案为中心,探讨民国时期普通华侨的商业观。近代以来,梅州客家人从"轻商"变为"亲商","下南洋"从事工商业成为普遍现象。在秉承诚信经商的基础上,学番话,习洋俗,努力提高经商素质;同时把握商机,发展跨国商贸,成为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份子。这对于当地积极参与建设2 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有程旼,后有程乡",程旼是定居客家地区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人。程旼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以德化人,是外来者与土著和谐共处的典范。自宋朝以来,历代政府都重视对程旼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促进了粤东客家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当代打造"文化梅州"、"世界客都"背景下,充分利用程旼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