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莫言、阎连科一直都是面对乡土而执著写作的作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民族和土地的热爱和关注,他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为了生存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劳苦人”身上。他们的小说总是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本文对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阎连科的《丁庄梦》.两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视角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种叙述的魅力,也阐释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试图从新乡土小说作家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中 ,提取两极对立的母题进行分析 ,从而阐释阎连科乡土小说对人与土地的关系和人与乡土精神的关系的思考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作者运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多采用复句和短句这两种独特句式,并广泛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红高粱》语言风格极具张力与表现力,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莫言和陈忠实同为以乡土为创作背景的重要作家,二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经典农村女性形象。由女性形象的异同性可以反映出两位作家在女性观念中认知的异同性。本文将在比较视域下,对莫言陈忠实小说展现出的女性观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观念和女性创作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悖谬"是卡夫卡热衷的美学手法,是卡夫卡生存体验在艺术上的升华。《饥饿艺术家》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其悖谬性具体体现为饥饿艺术家与观众、看守、经理、豹子以及自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说描写了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及其对艺术的疯狂追求,最终他以死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小说通过饥饿艺术家面对的重重矛盾展示了卡夫卡的悖谬美学,寓言式地揭示了现代人非理性的生存处境和孤独的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8.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苦难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可能会遇到的,但在阎连科的小说中,苦难似乎成为了三姓村村民一生的宿命。在这场整个村庄的死亡宿命中,阎连科将苦难写到了极致——每个人都活不过40岁。尽管死亡贯穿了整部小说,但每个人的求生意识都从未磨灭过。这种绝地求生的精神,也彰显了生命的无限韧性和存在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死疲劳》是莫言继《檀香刑》后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又一力作。他立足自身的成长经历,借助章回体的创作形式直接对话滋养其灵魂的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主人公西门闹的生死轮回传达了对传统宗教戒律的审视。童心盎然、思想叛逆的莫言还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成功从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中突围,塑造出亦真亦假的小说家“莫言”,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莫言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这与他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正如莫言自己所言,他的写作风格受到一些国外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福克纳。本文即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三方面来探讨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位泰斗级人物,西奥多·德莱赛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而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两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两人都在描写新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下的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女性的觉醒,这使两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共通性。本文从对比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与莫言的《红高粱》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走近莫言     
吴应海 《阅读》2013,(Z1):14-15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对中国作家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让我们走近莫言,听听他的故事吧。"莫言"来历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现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管谟业。据当地的老人说,两岁时莫言曾不小心掉进茅坑里,差点被溺死,哥哥把  相似文献   

14.
莫言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坦言:“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将其视角进一步打开,也就是“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莫言创作的小说《普通话》,恰好验证了这一说法。在缜密的构思中融入出彩的细节,在多角度的对比中刻画人物,在叙事铺陈中“虚实点染”,在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小说《普通话》的这些特点无不烙上了“中国式”的印记,也彰显了莫言小说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5.
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不同作家的书写寄予着他们对故乡不同的情感。莫言在其作品中对故乡表现出了既爱又恨的焦灼,文章试从莫言的特殊经历,对乡土文学的超越和现代知识分子尴尬的精神状态和这三方面分析莫言的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其中对"丑"的直白描述就极有争议。一方面是"文革"过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突围与反叛;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莫言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美丑融合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莫言的审美观,它打破了美丑分离的局面,在美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莫言文学作品《红高粱》富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方言词汇,是传承和传播山东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翻译美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将传统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审美调节、审美共情、审美再现等美学翻译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对《红高粱》中山东方言词汇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呈现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方言翻译新范式,可有效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获奖与其文学创作路径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域文化的创作视野、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自我与艺术的超越,经由这些路径,莫言走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中篇小说代表作《牛》中的主人公罗汉是莫言少年时代的影射。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文革时期,主人公通过扮演小丑希望引起大家的关心和注意。在太宰治的私小说代表作《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大庭叶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他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日本这个要求社会成员高度一致的国家,只能带着"丑角"面具生活。通过对比两大作家的丑角精神,发现莫言和太宰治写作视野和写作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由于莫言的生活环境所致,他所创作的小说作品大部分的基调是乡村生活。莫言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一般作为乡村生活中的第一主角,展现我国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日常生活剪影。他所运用的意象写作手法,生动刻画出让读者宛如身临其境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对苦难的同情与美好生活的幻想,展现出我国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莫言以"乡村"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其作品中也存有一定的认知局限与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