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秀玲 《山东教育》2011,(12):53-54
"肚子疼,找老熊,老熊不在家,找老嬷,老嬷在家里磨刀子,吓得小孩好好的。"最近肚子老不舒服,郁闷之余竟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的这个童谣,随口默念了几遍后不觉哑然失笑,我都啥年  相似文献   

2.
小猴栽桃     
老熊家门前有一棵桃树,老熊懒得施肥、浇水,所以那棵桃树每年只结一个桃子,幸好桃子长得特别大,足够老熊吃上几天的。老熊家对面住着一只小猴。一天,小猴跑到老熊家去看桃子。桃子真大啊,像个大灯笼,他真想跳上去摘下来,咬上一口,可他知道,这桃子不是自己种的,能多看上几眼也就够幸福的了。“你也想吃桃子?”那天,正在吃桃子的老熊对小猴说,“这样吧,等过几天我把桃子吃完了,你把桃核捡回去玩玩吧。”过了几天,小猴如约去老熊家要桃核。老熊说,他早把这事忘了,桃核已经扔到山沟里了。小猴沿着山沟找桃核,找啊找,整整找了三天,终于在一个大石缝里找到了桃核。哇,这桃核也真大啊,像个拳头。小猴在屋后山坡上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把桃核放进去,又浇水,又上肥。第二年春天,桃树长出来了,小猴开心得又是唱啊又是跳。第二年夏天,老熊也只摘到一个桃子,但老熊早已习惯,也心满意足了。小猴呢?一看见树上的桃子没了,就一直在远处看老熊吃桃,等到老熊快吃完的时候,他就急急  相似文献   

3.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老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老熊,老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他。翌日晨,樵夫对老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老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  相似文献   

4.
曾在某杂志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老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老熊.老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他.  相似文献   

5.
刘义杰 《广西教育》2013,(16):22-22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多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这些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等,大多为恶搞、调侃等内容。(2月24日《武汉晨报》)  相似文献   

6.
本刊2001年第一、二期合刊刊发了《新校园童谣31则》以后,引起了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和争议。童谣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化现象,值得每一位父母与教师关注。究竟该怎样看待孩子们口口相传的童谣?譬如,孩子唱一些对大人或学校不满的童谣,是否属于“不健康”?爱唱一些语言不美的童谣的孩子,是否容易变坏?孩子为何那么热心于童谣?父母与教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童谣?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童谣现象”,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新专栏“童谣大家谈”,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来稿,或谈谈您对童谣的看法,或推荐优秀的童谣。 主持人/孙宏艳  相似文献   

7.
孙:陈老师,您好!2001年1期—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些来自学生口中的校园童谣,您看了以后,怎样评价这些童谣?陈:我看了你们杂志上登载的《新校园童谣》以后,感觉内容上参差不齐,有的较有意思,也有教育意义,但也有一些我认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能有些还比较消极。孙:作为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您认为校园童谣在一个人的童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陈:童谣不是现在才有的,它自古就有。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在小的时候都朗诵、传唱过各种童谣。可以说,孩子们都是伴随着童谣长大的。我们成年人回忆起童年的生活,谁不…  相似文献   

8.
等你敲门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编一本《中国传统童谣选》,我除了从童年的记忆中,唤醒了一些早年母亲教我的童谣外,我还委托故乡的表弟去村里找一些老人搜集。他亲自为我记录了一些童谣,其中有一首《笑话笑》,我印象最深:笑话笑,笑话笑,笑话戴着破毡帽。笑话傻,笑话傻,笑话坐着破瓮碴。笑话喜,笑话喜,笑话抱着破笊篱。笑话乐,笑话乐,笑话背着柴火垛。笑话多,笑话多,笑话说得大伙乐。这是一首形象生动,富于幽默感的童谣。一句句,意到口随,真率浑成。读了这首童谣,我像发现了多年被尘封的奇美文字。随着声音的流动,我真的…  相似文献   

9.
童谣这个不花钱的“玩具”,曾是孩子童年时期最弥足珍贵的礼物。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变迁后,它从侧重描写生活变迁、道德训诫到被进行灰色的建构。逐渐失去教育价值和生命活力。但是,童谣中所包含的生产生活技能、文化内涵、道德规训、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有助于儿童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学表达以及人际交往。在此情形下,探究童谣的当代教育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将其纳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孝子的回报     
于昌伟 《教育导刊》2006,(12):61-61
1.老熊有两个儿子。随着时光的流逝,老熊日渐衰弱,终于病倒在床上。小儿子常常去看父亲,还买了只甲鱼要给老爸补身子。2.大儿子听说弟弟给老爸买了只甲鱼,就跑到老熊那儿说:“爸,听说弟弟给您买了甲鱼,我来帮您煮吧。”3.一会儿,大儿子端着一碗汤来了:“爸,甲鱼烧好了,营养全在汤里,您喝了吧。甲鱼肉没营养,我吃了。”4.老熊沉思片刻,把汤喝了。5.过了几天,老熊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我不行了。为父平生积蓄不多,只有两根金条,本来想分给你们一人一根,不过现在我想……”6.老熊把两根金条从枕下翻出来,说:“你们把它放在一盆水里煮一煮。”7…  相似文献   

11.
童谣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孩子们对这个世界最直观、最朴素的认知。好的童谣,承载着孩子阳光般的希望,让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变得丰盈而灿烂。但当前在不少地方,确有一些内容低俗甚至充满暴力倾向的“灰色童谣”充斥校园。相信以下这则“灰色童谣”不少孩子都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12.
孩子常处于亦真亦幻之中。他们受到权威的压迫,在童谣中调侃一下老师或父母,是为了寻开心或找平衡,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相似文献   

13.
姑姑啊,姑姑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我伫立在姑姑的坟头……“摇啊摇,摇啊摇,一直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初次听唱这首童谣时,我才两岁,把我拥在怀里轻轻地哼这首童谣的不是妈妈,而是姑姑。姑姑命苦,从小就命苦,否则死神不会找上她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我出生在农村,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把我托付给了姑姑看管。姑姑大我9岁,因为家  相似文献   

14.
某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不适当地刊登了一些灰色(指内容虽不能说错误,但心态不够健康、积极)的童谣,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经过善意地交流了不同的看法,编辑部已积极地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至此,“童谣事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是我以为“童谣事件”同时提出了一个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学术研讨与科学普及是否应该分开的问题,希望引起社会上的关注。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情,一个学术观点从提出到付诸实践,应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教育对于人类来说,从来都是大事情。对民族来说,是一个涉及民族能否生存…  相似文献   

15.
本刊发表的《新校园童谣31则》不仅引起了学校、父母和孩子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全国人大部分代表们的关注。2001年3月8日,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团部分代表在会议间隙谈起了这些童谣。任明代表和蔡瑶铣代表认为,童谣流行校园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只能以调侃师长的童谣来排解紧张.不满情绪。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代表也认为童谣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他说,这些新校园童谣中的有些内容不但不健康。有的甚至还流露出暴力情绪,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要真正给孩子们”减员”,卉…  相似文献   

16.
“五颗星,照天空,天安门,在正中,齿轮麦穗红绸绕,看见国徽挺起胸!”这首活泼明快的童谣,是北京市向社会征集的近2万首童谣中的一首。借鉴北京市宣师一附小等学校的经验,2004年6月2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发起了征集新童谣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1600所小学及1430所幼儿园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这项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征集新童谣19436首。经过精心筛选、编辑、加工、润色,有400多首优秀作品被选进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童谣》一书,这些健康向上、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已经响亮地传遍了北京市的校园。为此,中央领导对北京市采用新童谣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灰色童谣”一度在中小学流传,让老师和家长们颇为忧虑。北京市宣师一附小从2003年夏天开始,就发起了用健康童谣代替“灰色童谣”活动,率先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风趣幽默的健康童谣,并指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于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在“我与童谣”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充分挖掘童谣诵、唱、写、画、演、编、用等特点,使这门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让童谣丰富的内容、简短的文字、精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成为大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本期刊中刊我们推出《新童谣在这里唱响》,旨在通过介绍北京市宣师一附小“健康童谣进校园,唱响师生共同发展的主旋律”的经验,使“童谣”这一德育新途径引起更多的人们关注,并期待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童谣,顾名思义,似乎是与旧童谣分别开来的,但近几年流行的一系列创、编、诵、唱、演活动才恰恰是新童谣命名的由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童谣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区别于传统的、旧的童谣而言  相似文献   

18.
去年的时候,央视的一个节目组来找我做一个节目,让我谈谈关于二手表的一些问题。当主持人问到“二手表究竟能不能买”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懵了,竟然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好比在问:离过婚的女人是否可以娶。  相似文献   

19.
方芥舟 《师道》2003,(1):44
这个题目是董桥先生的。初看之下,怦然心动,似乎拨动了我心中那根乡愁的琴弦。董桥的散文我读之不精,唯独这篇文章,我作了认真的阅读。董桥这篇文章所写的童年没有了那种清纯与无忧。二次大战以及其后的影像科技让孩子们在悲欢离合的真假故事中早熟了。人类进入没有童谣的年代。波兰女演员毕特的童年旧事、《今日美国报》记者威尔逊在飞机上邂逅10岁小杰夫所受的启迪,都在诉说着人类没有了童谣的感伤。相信每一个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后都会有无穷感慨,看来孩子失去天性不仅仅是在中国。我记得作家红柯写新疆的事,说那个地方人的淳朴厚…  相似文献   

20.
童谣与儿歌虽说几乎是双胞姊妹 ,但它们本来是略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童谣顾名思义要更具民间性质。但究其实 ,童谣的原始形态也像儿歌一样 ,总是有一个人先念唱出来 ,只不过这个人不像李白、杜甫那样是“专业诗人” ,她们的社会角色就是普普通通的妈妈、奶奶 ,没有谁觉得需要去记载以免将来发生版权纠葛 ,所以其作者一开始就宿命地被湮没了。那些佚名的儿歌其情况也复如此。因此儿歌无妨分“佚名儿歌”与“署名儿歌”两种 ,却还不曾听得有“署名童谣”之说。说过“略有区别” ,似乎应该接着补充说 :它们差不多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现实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