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在高校周围出现了"校漂"、"蚁族"等特殊毕业生群体,他们毕业后聚集于学校周边,利用学校的各种公共资源,随便出入校园,并且数量不断攀升,严重影响着高校的稳定。积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强对"校漂"、"蚁族"的管理和引导,减少对高校稳定的影响,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校漂"、"蚁族"问题是一个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显示:全国一、二、三线城市都存在"校漂"、"蚁族",其群体有逐步增大的趋势,"校漂"、"蚁族"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稳定。应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等措施,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别称。就当前毕业大学生生存状况而言,有必要通过对辽宁地区"蚁族"群体的调查,忠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相呼应,并对"蚁族"的形成原因、社会影响和改善对策进行分析,为改善"辽蚁"生活状况并最终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校漂"群体问题日益突显而备受关注。那么,如何解决"校漂"群体就业难和就业结构失衡问题维护高校稳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北京、广州、重庆、西安、郑州等地高校"校漂"群体生存现状及其对高校稳定影响的定量研究,时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社交情况、网络行为、心理状态、高校稳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对解决这一问题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校漂族"是一个特殊群体,"校漂"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校漂族"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价值观、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择业盲目等问题。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应从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就业观念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以帮助他们早日走出"校漂"困境。  相似文献   

6.
"校漂族"是游离于高校和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其作为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一种临时生存状态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校漂族"群体的出现与就业观念落后、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其发展特点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管理的一些问题,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对高校甚至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等也不容忽视,因此应从政府、社会、高校、"校漂族"四个层面共同努力,使"校漂族"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蚁族”作为一个社会新名词,指的是“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因与蚂蚁有相类似的高智、群居、弱小的特点而得名“蚁族”。伴随着我国多年以来的大学扩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难比一年的情况下,依旧有众多毕业生选择去往大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处于“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状态。“蚁族”聚居群体的存在,带来了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而其日益壮大的队伍,使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与重视。分析“蚁族”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对策来维持这个群体的稳定,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高、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近年来"蚁族"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沦为"蚁族",自有社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审视,"蚁族"群体的生成,与"蚁族"主体学无所长、人才类型定位游移、职业准备缺失等"蚁族"主体自身的原因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因而,解决"蚁族"问题,不能仅寄希望于体制与机制改革,更应以改善教育、完善主体为思路寻求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校漂"一族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压力,本文分析"校漂族"的类型和产生原因、负面影响及其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多向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90后"大学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如何加强和改进对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运用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多向度思维,探析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观,发现其诸方面都表现出亦正亦反的两面性,这对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参考价值。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向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活动、互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载体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对高校就业工作者的重要挑战。当前,“互联网+”视域下,应从思想引领、顶层设计、跟踪服务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和就业指导的有效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爱心工程"与"争夺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因网络游戏成瘾而成绩大幅下降甚至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对此,中国科大及时而有组织地实施“爱心工程“与“争夺工程“.文章阐述了网络游戏之所以被称为“电子鸦片“的种种特性,提出了对待学生上网玩游戏应该持有的态度,并以中国科大管理学院为例,总结提炼了实施“爱心工程“与“争夺工程“的若干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蚁族"是人们用来描述那些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的一个新名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南京、成都两市310名"蚁族"为被试,发现"蚁族"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极低;"蚁族"群体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蚁族"群体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7%,但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与"慎独"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增大,网络道德失衡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然而,由于网络社会运行规律的独特性,使得建立有效的网络社会控制机制相当不易。因此,着眼于内在控制机制建设,激发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慎独”精神,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更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高等院校师生的群体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非权力性影响力,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非权力性影响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示范作用、凝聚作用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贴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贴吧”作为网络中的新生现象,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使高校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工作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好、管理好这一新的交流平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9.
School counselors are the primary facilitators of college transition for many students,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influence on college-going behavior. Analyzing data from the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2002, this study employs coarsened exact matching and multilevel modeling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tudent-counselor visits on postsecondary enrollment, as well as determine whether the effects of such visits vary by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Results suggest that visiting a counselor for college entrance information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ikelihood of postsecondary enrollment, and that counseling-related effects are greatest for student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