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的依据是人的存在状态的转型,由过去仅仅强调群体或个体转向强调群体与个体的统一.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不是原有范式的修修补补,而是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转变.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由规范人转向发展人,道德教育内容由片面强调道德义务转向强调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道德教育方式由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道德教育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唤起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是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所在,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能力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以此逐步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道德价值追求。情感活动作为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情感活动的介入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命,而这种生命力是在参与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构建中逐步地凸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道德虚构是在意识到道德教育价值后人类对意义世界的主动建构,也是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的、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个体的道德信仰、维护道德教育合理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教育范式是长期保持稳定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实践等。在社会转型时代境遇下,要在道德虚构中创新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以推动道德教育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4.
孟庆华 《双语学习》2007,(9M):140-141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多年来学校开展了礼仪教育、环境教育、抗挫折教育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活方式变了,社会环境变了。以往我们对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接受那些固定的道德价值,这种以“听话为标准”,以“服从为目的”的驯服式教育忽视了主体精神活动在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其基本特征为"社群化",即以社会达至的道德共识作为教育内容,在学校构建道德社群,以作训练学生品格的教育环境,其目的在于解决美国当代青少年存在的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问题.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具有共识价值的统摄性、整合控制性和人为性等特征."道德教育社群化"可以理解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特征,这对于分析我国整体主义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一、道德信仰的内涵与特征关于道德信仰的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角度上讲,其定义为: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思想是蒙田教育思想的核心。蒙田在对当时法国旧经院教育弊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道德教育地位、目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等诸多方面对道德教育展开了系统论述,申明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并将塑造健全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明确了以“哲学、历史和自然”为主的道德教育内容,提出了“宽严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突出强调了“去功利化”的道德教育原则。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特色鲜明,其思想精髓对后世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叙述蕴涵着道德价值的故事,如寓言、童话、神话、历史故事、生活事件等,从而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成长的过程。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存在方式,道德叙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道德叙事以其教育内容的直观、教育过程的自然以及与生命意义的关联,而受到西方道德教育家的青睐。《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圣经》、《美德书》、《父母听不到的故事》等,都在讲述故事中传递着人类道德与价值。不同时期的教育家们虽然都给予道德故事以重要的地位,但他们对于道德故事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的认…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价值相对主义和大学生道德价值混乱、大学生道德教育责任迷失等诸多挑战。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宽容意识和道德共识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道德协商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双重任务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生活实践中,不存在“道德虚空”和“道德无涉”的教育,道德不仅关系到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系和调节,而且牵涉到每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因此,中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以构建至善至美的道德体系为目标,试图通过对人思想与行为的控制而改造人性,希望依靠道德信条的宣传与教育的灌输来弥补人性的不完美,事实上这直接造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道德理想主义的泛滥,导致了学校德育实然层面上的“灾变”。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辐射源,为了维护其主流价值地位,所…  相似文献   

14.
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叙事是一种久远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继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努力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品格教育为代表的西方学校教育将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叙事核心在“事”,关键在“叙”。道德叙事产生教育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叙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价值传递过程;道德知识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区别,道德叙事契合了儿童道德形成过程的叙事性思维特点。我国学校道德教…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活动中亟待揭示与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就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内容、特征和基本理念,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持续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还需要从确定“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使用语境和权限,加大对道德选择教育,特别是提高主体道德选择能力的研究力度,注重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机制研究等方面加以深化和、拓展,以进一步发挥其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德想象力是根据道德之“能是”(应然状态)而具体感知所面临道德现象之“所是”(实然状态)的能力。杜威将道德想象置于道德活动的重要地位,并将其与道德生活紧密结合,指导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实现审美,其道德想象力具有具身性、聚合性及意义指向性的特征。“以德达美”是杜威道德想象力的审美追求,其实现路径是以道德想象发掘审美情境、以道德想象激发道德移情、以道德想象实现审美创造。杜威的道德想象力理论为开启道德教育的审美路向提供了积极启示,即以审美指向升华道德教育的目标,以聚焦移情建构道德自我与他者的和谐关系,以情境创设优化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审美创造“美化”个体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中“的红苹果效应”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道德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共识,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道德这种性质决定了道德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正面引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保持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舆论压力,真正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当前的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接受和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了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采用“+1示范法”,即用高于学生原有道德判断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和论据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运用“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群体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个体生命处于依赖与压制的关系样态,群体生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道德范式,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更关注群体生命层面,压抑个体生命的整体主义成为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尊重,个体从造反走向彰显,道德及道德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的个体层面。从群体本位中走出,超越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以实现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融。道德教育从培养“依附性”道德人格转向共生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道德教育的对话方式以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为基本出发点,以倡导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为基本原则,以谋求价值多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共识、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的,对于启发和引导道德个体在教育情景中的自我发现与自主建构、改变目前道德教育的乏力现状以及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