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拟话本"的特点入手,在分析杜十娘悲剧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杜十娘悲剧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杜十娘的一生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真正夺去杜十娘生命的是其生活的社会,以及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所滋生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情与钱的冲突亦在所难免,而杜十娘恰好是这种关系的牺牲品。"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解读杜十娘悲剧的社会根源,如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等。  相似文献   

3.
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塑造了杜十娘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个性极鲜明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多种诠释。本文重点探究造成杜十娘人生悲剧的内在和根本原因,从杜十娘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个人遭遇,扩展到当时普遍社会现象,由此得出结论有着刚毅不屈性格的杜十娘对现实生活的绝望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内在原因,而金钱却是造成杜十娘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中国古代小说敢于直面人生,将生活中的悲剧无畏地呈示给人看。今天的读者无不对杜十娘这一悲剧形象扼首叹惋,对那个没有真情,铜臭味十足的社会痛心疾首。我们解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类怨而能怒的悲剧文学,探究杜十娘这一中国古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悲剧形象,百宝箱这一意象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杜十娘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上,历来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罪恶表现。然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会发现,这篇小说寄托着作者对真情的肯定和向往,对负情之人的痛恨和批判,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意图,其矛头所向是不懂真情妄谈风流的李甲。而杜十娘的理想追求与封建礼教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她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可能实现的。将杜十娘之悲剧归结为封建礼教的观点,是空泛而脱离文本的。  相似文献   

6.
杜十娘与刘兰芝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光辉的妇女形象,由于人们头脑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以致酿造了许多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通过对杜十娘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及人物性格分析,揭示封建礼教下的叛逆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敢于直面人生,将生活中的悲剧无畏地呈示给人看。探究杜十娘这一悲剧形象,百宝箱这一意象具有典型意义。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作为一个一心追求幸福却被抛弃的妇女形象,敢爱敢恨,性格鲜明,最终绝望地纵身一跳更引来学术界对爱情、人性和当时社会现状的探讨。本文从杜十娘、李甲在处理彼此爱情关系时的一系列所想、所作入手,分析得出杜十娘和李甲的相互猜忌,封建礼制影响下的社会以及双方性格上的弱点是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黑龙江省李双英先生的《传统文化中人物形象新视点——再析杜十娘》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文中李先生认为杜十娘的悲剧命运在抛开社会原因的前提下,更主要的应是性格悲剧。对此观点笔者完全赞同。但李先生对杜十娘性格悲剧的具体分析,笔者却不敢苟同。首先,李先生认为杜十娘没有告诉李甲自己有多少家身是不够真诚的,认为杜十娘对李甲没  相似文献   

10.
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悲剧主人公杜十娘,为追求诚挚的爱情、自由幸福的生活,不幸以身殉情。作品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性美,也揭示出酿造主人公悲剧的原因。主人公悲剧性格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李娃传》作为参照,可以看出杜十娘产生悲剧的原因:她追求人身的自由和生活幸福,最后却"怒沉百宝箱"投水自杀。与唐代李娃成功帮助荥阳郑生走上仕途,从而也为自己创造了美满的婚姻家庭相比,杜十娘为自己所设定的解放的目标太低,所依托的李甲太懦弱,这是她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明代社会封建礼教加强,特别注重女子的贞操问题,已无唐代社会的宽松,仕宦家庭不可能接受一个从良的妓女,也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诸多妾形象中,唯有赵姨娘每每生事,致使贾府上下无人不厌,最后悲惨死去。其实,赵姨娘是贾府诸多小妾中唯一意识到自我权力并努力争取的女性。她的死,既是社会历史悲剧,也是个人悲剧。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她以她的姿态绽放——论林徽因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一篇很有特色很具阅读性的短篇小说,评论界对其痴迷程度远远超出作者的想象。其中所运用的象征主义一向为人称道。本文从小说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谈起,从艾米丽其人、其家庭环境和其文化出身三个方面层层跌进阐述了艾米丽这一大家闺秀悲剧一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有过多种解析和论述,社会学的观点居多。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好作为女性自我的丧失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围困。子君对独立人格的放弃和对男权话语的接受与顺从使好自身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悲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的《窦娥冤》既展现了窦娥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亦展现了她作为女子的婚姻悲剧。剧作以窦娥的悲剧为主导,以窦天章和蔡婆的悲剧为陪衬,多重合奏的悲剧使剧作悲剧气氛极为浓烈,因之,《窦娥冤》的震撼力极为持久和强烈。  相似文献   

18.
《金锁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普遍关注.人们对作品中主人公曹七巧的评价也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而她对金钱的贪婪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此说提出质疑,认为曹七巧是一位融人性的普恶美丑于一体且具丰富内蕴的艺术典型。她的悲剧,既是家族制度的悲剧,又是生存和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所描写的贾府,是一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而探春是这铁屋子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她的“反庶”、兴利除弊、反抄检,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等思想和行为,都是徒劳的挣扎,是清醒者痛苦的挣扎。探春的悲剧是“末世”悲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曹雪芹“补天”理想的失败,因而,探春的悲剧,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