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朐冯氏家族为明清之际山东著名的文学与科举世家,冯溥为其家族的杰出代表人,而关于其家族藏书至今未有人研究,冯溥有《佳山堂书目》一卷流传于世,以书名简目形式记载冯溥藏书,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探讨其家族藏书、刻书情况,同时介绍《佳山堂书目》版本及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钱谦益、钱曾为代表的钱氏家族,是明末清初常熟地区的藏书大族。通过梳理钱氏家族的藏书来源、数量及特点,探讨钱氏家族的抄书刻书活动,论述钱曾《读书敏求记》的价值及对版本目录学的贡献,全面展现钱氏家族藏书、抄书、校书、编写书目的风貌。表1。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3.
清诗文集《晚香堂稿》以其孤本性质保留了清代安丘张贞家族的重要史料。诸多目录均著录其为清韩文靖钞本,查找地方志资料后断定此书为韩文靖、王易庵合著誊清稿本。清代康雍年间安丘张氏家族与宛平、山阴等其他家族关系紧密,书中多处藏书印也是"齐鲁印派"研究的拓展资料。  相似文献   

4.
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藏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代苏南地区的著姓大族普遍注意家族藏书,这成为苏南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这固然受到苏南地区藏书传统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家族出于自身建设的需要。一、清代苏南望族藏书的一般情况苏南地区以家族为单位的藏书活动可以远溯到宋代。据《尚友录》记载,宋代常州人丁氏始迁祖丁矩之子丁(889-961),即有“书癖”。他“尽家赀买书至八千卷,曰: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这说明丁藏书目的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即藏书不是为了自读或自娱,而是为了自己家族的需要。他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财产──八千卷图书,这笔财产不是归哪个人…  相似文献   

5.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出版的《中国藏书楼》、《中国藏书通史》和《藏书中国丛书》的各自特点及共同之处,肯定了这三部书对中国藏书史、古籍整理和版本学研究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库馆开后,孙仰曾家族进呈图书二百余种,在私人进献者中名列前茅,但因资料所限,其家族情况、藏书及进呈事迹并不彰显。尤其是孙仰曾父子因家乘未备,误将自己列为明重臣孙镊后裔,《四库全书总目》因之而误,为学界因袭至今。论文据南京图书馆所藏孤本孙仰曾《寿松堂进呈书目》、孙峻《寿松堂藏书目》及上图、浙图藏多种稀见孙氏族谱,对孙氏家族及寿松堂藏书、进呈事迹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秦朝的焚书政策,山东民间展开了藏书活动。史书对这场藏书活动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但从现有史料来看,有两次藏书活动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是济南伏生藏《尚书》的活动;二是孔宅的藏书活动。这场藏书活动使中国古代的儒学文献典籍得以流传下来,为汉初儒学的复兴保存了珍贵的"教材",也为汉初儒学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奠定了文献基础,在中国文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书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书院藏书始于唐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发展。白鹿洞书院作为宋初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在中国古代书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学界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而对于白鹿洞书院的藏书,目前学界尚无专文论及。班书阁先生《书院藏书考》、李才栋先生《白鹿洞书院考略》等文,虽略有涉及,但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试对白鹿洞书院藏书之经过、藏书之来源、藏书之管理以及藏书之特色作一系统考证,以期对白鹿洞书  相似文献   

9.
我国藏书文化历劫不废,香火传承至今,应该是与历代藏书家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来新夏先生在《中国的私人藏书家》一文中认为,“私人藏书与私学兴起有关……对保存图书有过重要作用”,^①并在《藏书的起源》中指出,藏书不仅能够“涵育人才”,“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保存、传播一国的文化,使之世代相传,为立国之基。”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江苏南部地区出现过众多的私人藏书家、藏书楼,与此同时,这一地区还出现了不少藏书家族。所谓藏书家族,即其藏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收藏或利用,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文化需要。家族藏书和作为藏书家的个人的藏书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藏书家的目的在于“藏”,家族藏书的目的则主要在于“用”;藏书家藏书注重书的版本,家族藏书注重书的内容。藏书家更突出典籍的文献价值,家族藏书则更注重发挥典籍的文化价值。当然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家族藏书是由个人来实现的,个人的藏书事业通常也由家族来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家法族规的产生及其读书教化影响,观照私家藏书中家族藏书的特点,揭示了家法族规在家族藏书发展过程中的催化、促进、稳定和保障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试图就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新的视角对中国藏书文化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藏书家层出不穷,尤以江浙一带居多.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统计,自晋至清末,仅以私人藏书家计,就达399人,其中海宁有藏书家38人.蒋氏便是这海宁钟灵毓秀之地崛起的藏书世家之一,其家族有 200多年的藏书历史,藏书者达十余人,藏书量最高时达20余万册,并建有多处藏书楼.在历经了收藏、出版和护书的艰难过程后,蒋氏后人在解放初把所剩的十余万册古籍捐给国家,为图书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藏书文化研究两部巨著《中国藏书楼》(任继愈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藏书通史》(傅璇琮、谢灼华主编,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以来,掀起了新一轮藏书文化研究热潮,一批专题和区域藏书研究的新成果陆续出版,反映出中国藏书文化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人藏书对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范氏家族历史上有晋朝的范平、范蔚祖孙,明朝的范钦及其世孙--清朝的范懋柱等,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对中国的藏书文化和文明传承作出了贡献,并继承了藏书文化中"仁人爱物"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从哪种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代代相承的藏书现象都不仅仅是书的简单购买和收藏,而且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学术发展、文化心态的重要体现和生动写照。因此,无论是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都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薪火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民族特色,尤其是私人藏书,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藏书文化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早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自近人叶昌炽体例独特、内容翔实的《藏书纪事诗》启其端,对中国藏书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关专著论文不断出版…  相似文献   

16.
近代藏书家孟昭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诸城,古称东武,曾为密州州治,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曾任太守三年,建超然台。此后,诸城一直人文荟萃。到近代,邑中孟、王、臧等各大家尤为突出。孟氏家族中,孟昭鸿(1883-1947)字方陆,亦写作方儒,为近代著名大藏书家,其藏书之丰,质量之高,在山东仅次于聊城海源阁,珍藏达万卷,近阅《中国藏书家辞典》、《山东藏书家史略》却均对其遗漏,故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由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任主编、萧东发教授任执行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藏书的历史,从多侧面总结了中国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又一可喜收获。中国藏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瑰丽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藏书史上,常熟虞山一派藏书家的异军突起,当始于16世纪中叶前后,时系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在嘉靖以前的常熟历史上,虽然至少已有40余位史有其名的藏书家,但是他们在整个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显得并不十分重要。随着明前期江南经济的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达,江浙两地的文风、学风日趋昌盛,常熟一地的私家藏书也由此而蔚然成风。嘉靖元年所立的《常熟县儒学义田碑记》曾说“惟兹常熟,入国朝为畿辅之邑,号称多士。文章德业,彬彬然与上国齿。”袁同礼在《明代私家藏书概略》中也说:“自嘉靖以降,海宇平定,私…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国内学术界曾出现一个整理和研究私家藏书史料的热点。这方面的著作有洪有丰的《清代藏书家考略》,杨立诚、金步瀛合编的《中国藏书家考略》,吴晗的《两浙藏书家史略》、《江苏藏书家小史》,潘博山的《藏书家尺牍》(影印),叶德辉的《书林清话》,蒋吟秋的《吴中藏书先哲考》,陈登元的《天一阁藏书考》、《古今典籍聚散考》,伦明的《续藏书纪事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等等。比这更早的还有清末叶昌炽的晚年著作《藏书  相似文献   

20.
《中国藏书通史》以其丰富的内容再现了中国藏书文化的悠久和辉煌,是一部中国藏书的全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