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罗小力 《档案天地》2023,(11):28-31+36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档案信息、档案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过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向公众推出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档案文化精品,充分实现档案对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成为档案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博物馆作为档案资料呈现的重要展示场所,以展览陈列、社教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发挥博物馆教育、科普、宣传的职能。而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其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不仅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提升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艳艳 《档案学研究》2019,33(5):98-101
档案是企业发展基础性、支撑性工作,为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广州地铁以博物馆为载体,利用博物馆平台充分进行档案展览、档案公开、开发档案产品等,以展示企业历史,宣传企业文化,弘扬地铁建设者精神,为公众了解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造了档案与博物馆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3.
县域博物馆只有紧紧抓住地域特色,体现地域文化个性,强化博物馆陈列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理念,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才能吸引公众。本文以大安市博物馆淡水鱼类陈列展览为例,从陈列展示的方法、内容、讲解等方面分析探讨县域博物馆如何举办地方特色展览,以期为县域博物馆举办地方特色展览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考古成果的公众化传播提出新要求。以展览为手段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博物馆应加强对考古成果展策划实施的研究,在展览主题、叙事结构、展品选择、传播推广方面形成适应考古展特点的策划实施方式,讲好考古故事。  相似文献   

5.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奉献给社会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沟通观众、服务社会的手段,也是其收藏、保管和研究与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那么博物馆如何推出好的陈列展览,如何围绕陈列展览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以期推动博物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是很宽泛的命题,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营理念、藏品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示、公众教育等方方面面。临时展览无疑是博物馆活力的鲜烈表征,与客流量、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成功的临展与博物馆重视公众互动的策略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近期博物馆临展与公众互动特质的分析,阐释临展策划环节如主题构思、藏品遴选、宣传推广等如何与公众建立关联,以寻求临展与公众对话和共谋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作为公众学习的第二课堂,公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了解公众对其展览的评价和建议很有必要。因此对参观《饰代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精品展》展览的观众就其基本信息、参观展览行为、参与"展览+"活动情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建议。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观众心理和观众需求,为日后的相关展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能促进更多的公众参与博物馆"展览+"活动,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展览是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表现。《两岸"无锁不谈"合作巡回展》一方面将科技智慧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一方面将引进成果与再次创作融会贯通,进而彰显出博物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精神。文章从展览名称与主题定位、展览结构与空间规划、展览氛围与亮点解读、展览思考与价值立意等方面对"无锁不谈"展览进行分析,指出其体现的设计理念对今后博物馆的陈列工作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方博物馆公众形象构建与传媒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形象是指博物馆在开展实物收藏、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形成的个性特征作用于社会公众,在公众中形成的对博物馆和博物馆工作的总体反映、认知和评价。①良好的形象是博物馆的无形资产,它可以取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吸引更多的观众,吸引社会与个人的公益赞助,  相似文献   

10.
咫尺天下,图载文明。地图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目前,博物馆地图展品的展示相对分散与独立,而以"地图"为主题的临时展览大多不能融入教育方法,且难以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进行阐释以期讲好地图故事。本文立足于公众体验及实现博物馆地图教育的目的的角度,就如何改进地图展示和文化阐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承担着传承中华历史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职能。省级博物馆开通官方微博,讲述"有关博物馆的新鲜事儿",扩宽了新媒体宣传渠道,为广大文博爱好者提供了及时了解博物馆展览、藏品、活动等相关资讯的新平台。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新浪微博平台博物馆官方账号实际,从叙事"故事"、"话语"、"叙述"三个角度,探究博物馆的微博新闻叙事策略和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藏品为信息源的博物馆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古对今、彼对此的传播,没有信息的传播,博物馆将沦为一座座储存仓库。博物馆必须为公众梳理好信息,将展览内容和观众联系起来,找到文化遗产对现在的意义。博物馆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即博物馆为公众定义需要关注内容,并对各种不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博物馆的展览或藏品的重要性判断,进而影响公众对博物馆及其展示的文化内容的认知乃至态度和行动,从而实现博物馆传播文化、教育并娱乐公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公共关系"概念的界定,突显其"公共关系学"的内涵,阐述了"公共关系"存在于博物馆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提出应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价值给予应有的认可和重视,并将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即"公共关系学"加以运用。之后,借鉴公共关系专业化活动中的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践和公关评估四步骤的理论和操作技巧,探讨如何开展博物馆市场调查、展览策划、展览宣传推广和展览社会效益评估,旨在通过公共关系学理论对博物馆展览实践进行指导,重视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之一。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博物馆就需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热点开展博物馆教育,能够吸引公众的目光,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能够科学引导公众理想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社会现象,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能够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从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的角度,浅析关注社会热点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系列活动为例,探索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时怎样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色和受众特点开展社教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让博物馆在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史博物馆面向广大港澳台人士开展国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校史博物馆为例,提出了国内高校校史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情教育功能的几点建议,如提升校史博物馆展板、展品的数量与质量;深入挖掘能够吸引港澳台同胞的展览素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展览活动;加强对校史讲解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校史博物馆的知名度等。  相似文献   

16.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对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结合实际工作,在对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范围并提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归档要求。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教育工作开展越顺利,我国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事业就会发展越长久。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学看待新问题 1.关注“第二课堂”的社会效应 自然博物馆是面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传播科学思想及方法、宣传科学成果及其作用,举办科普教育类型的展览及相关活动,引导公众走进自然、解读生命、培植生活情趣的公益事业部门。  相似文献   

19.
高冷抑或小众,是如今书画展览惯有的代名间,这也成为博物馆行业与观众视角下对诸类展览讨论和研究的话题。书画类展览涉及到年代、历史、人物、风格等多重关系,文化覆盖范围广但受众群体小,冷门现象下驱动观众前往的动力多是个人兴趣而非设计师或策展人在展览中做出的点睛之笔。注重单向性传递信息而忽略真正的诉求,于是博物馆在其展览上所做的功课往往与观众最终反响形成反差。本文围绕博物馆中书画展览"冷门"现象展开,通过分析博物馆与公众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一定的阐释,综合近几年书画展览的发展模式与弊端做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20.
正"多彩中华"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历时多年精心打造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以"展演+展览"的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作为博物馆展览形态的《多彩中华·我们共同的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展》,曾多次在山西博物院、南京云锦博物馆等机构巡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多彩中华》展览在主题定位与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