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介绍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简况和北碚民众教育背景,分析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的公共性、展示内容的民众普适性和博物馆教育纳入民众教育体系,以此揭示其与民众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中国早期博物馆民众教育的社会背景,指出博物馆与民众教育的关联,必基于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20世纪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思想理论的倡导和20世纪上半叶政府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对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各类博物馆数量已近三千所,有接近半数的博物馆均已在建设不同类型的数字化博物馆数据库。近年来,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博物馆事业逐步完善,当社会步人信息化社会迎来网络时代的今天,为适应人们对数字化信息的需求,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独立数据库架设转入各类数据库形式整合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背景之下,"博物馆文创"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本文从新兴的博物馆文创工作与传统的博物馆业务工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分析总结了博物馆文创工作所具有的四大功能,而其价值作用是博物馆合理利用馆藏资源的又一重要途径,并引出了对博物馆文创经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长期作为展现文化的窗口,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承担的职能会有差异,随着科技进步带动传播大环境的改变,相应的其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在传播路径上的转变以及部分创新。  相似文献   

5.
国际化语境下的农业题材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影响反映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博物馆乃至整个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化水平超过了现代博物馆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而且这种趋势可谓愈演愈烈。然而作为这种发展的一个悖论,在国际化背景下对博物馆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诉求亦前所未有地高涨。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与公众:21世纪博物馆的核心问题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这种发展在80年代到达了顶峰。据统计,世界各地区的博物馆总数中半数以上的历史不超过50年。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尤其是近20年来,世界博物馆,无论是结构、功能,还是运作方式,都与19世纪世界博物馆的发端时期有明显的差异,甚至还出现了异化。出现这种形势的社会背景是广阔而又复杂的,是政治、经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博物馆+"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博物馆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是博物馆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协同整合、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对博物馆传统工作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博物馆+"的内涵特征是理念和方法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实现"博物馆+",首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博物馆的运作体系,提升博物馆的供给能力,培育博物馆新的发展动能,做强做大博物馆,发挥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博物馆+"的重点在于"+"的对象选取,通过博物馆+现代科学技术、博物馆+社会组织、博物馆+产业经济、博物馆+乡土文化,最终提升博物馆的职能、优化博物馆的功能,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形象即由博物馆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化于社会和博物馆观众所反映出的总体形象,并可藉此判断博物馆的哲学导向、学术品位、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管理水平的优劣,在博物馆与观众沟通,发挥其社会作用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外在形象,即指博物馆所处外部空间环境的博物馆建筑、藏品、陈列展览设施及进行研究、保护的科研设备和从事社会教育活动的场所等以物为核心的硬件基础设施。所谓博物馆内在形象是相对于博物馆的外部形象而言,并与之相联系的博物馆服务意识、科学研究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形象…  相似文献   

9.
建设博物馆和谐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都依靠文化的推动。我国的博物馆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化可以理解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两者的综合,前者指的是博物馆行为过程及其结果,后者指的是规范博物馆行为并赋予其意义的原则及态度。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积极推进博物馆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关注博物馆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关联、博物馆与广大受众的互动、博物馆不同职能相互间的协调,寻求博物馆文化所涉及的各种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共存、平衡、融合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用于行业自律的职业道德规范,博物馆也不例外。自1986年国际博协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会通过《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以来,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其专业人员所接受,成为国际博物馆界除《国际博协章程》之外一个最重要的文件。本文作者曾亲自参与该文件的讨论、起草和修订。在文章中,她对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背景、哲学体系、核心关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的最新修订作了较全面的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建立藏品档案的意义与做法王辅宇博物馆起源于文物典籍的收藏,最初的英文名称为Repository,意为贮藏之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各国将Museum作为博物馆名称,其涵义不仅有收集和保存物品的场所之义,还有研究、教育的作用,一直沿用至今。那么...  相似文献   

12.
国际博物馆界早已经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博物馆与自然遗产""博物馆与旅游"等命题提出来思考和探究。2018年,我国行政机构调整使得文化与旅游合并为一个部门,"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在文化旅游界的关键词。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遗产一直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命题,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更要积极发挥其当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从意识、理论、实践中去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公共关系,概而言之,是指博物馆为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于博物馆本身及整个社会所进行的有关活动。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怎样充分发挥其研究、教育、欣赏的功能,即是博物馆公共关系的基本任务。本文试图从重要性、内涵、特点三个方面,对现代博物馆公共关系予以探索。水平所限,谨祈方家指正。  一、博物馆公共关系重要性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决定产品的成败,企业的兴衰;对博物馆而言,公共关系的作用同样重要。首先,博物馆公共关系是社会公众了解博物馆的主要渠道。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有一个…  相似文献   

14.
陈列展览和群众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纪念馆的重要职能,其形式多样、手法各一,成为传统研究和探讨的重心。情景再现是文博工作者适应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创作出来的,也是博物馆、纪念馆进入最好发展时期的一个标志,其成熟与发展赋予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崭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是博物馆的基本特质之一,尽管博物馆对外也存在排斥行为,其包容性仍在博物馆的发展中不断展现和加强。发挥博物馆的包容性特质,应做到在坚持本馆藏品政策的前提下,做到在藏品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扩大观众服务的受众范围,确定展览主题时更积极地介入社会重要议题,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中发挥其自身功能,以推动社会包容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博物馆职能之一,教育一直是博物馆学界重要的知识增长点。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消费主义、视觉文化、现代性反思、话语解构、意义重塑等一系列带有文化批评性的术语介入到博物馆教育领域,如何界定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将首先回顾西方博物馆史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史角度分别阐释收藏、研究与教育职能在博物馆内的生成组合机制;其次,考察博物馆教育在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即一种早期历史时期的理性权威的教化模式;再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美国博物馆所引导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二元对立的权威教育模式的解构,以及一种作为民主化的体验,学习模式如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本文力图说明博物馆教育并非是一种博物馆本质主义的内在属性,而是在不同的具体历史与社会场景下建构、生成的,我们不应忘乎所以地将博物馆其他职能与活动抛诸脑后。同时,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形态演变也诠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形貌。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条例》是建国后颁布的行政级别最高的行业法规,规范了博物馆行业行为,是一定时期内国内博物馆发展方向的指导。深入解读《条例》与之前《博物馆管理办法》的不同,有助于掌握博物馆发展动向。《条例》颁布后,博物馆在展览、藏品、社会服务等方面要做何种调整,如何看待和实践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等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探讨《条例》。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公共化、社会化过程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设施,但由于实物藏品解读的困难,普通公众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受到局限。面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博物馆必须致力于对展品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帮助公众理解历史与环境的大教室,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博物馆媒介化的概念。媒介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展品的阐释与叙述,将展品转化为学习的介质,其方法包括构建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提供操作与体验的参与性机会,并辅以文字与言语为主的符号系统,使观众通过观察、操作、体验、阅读与听讲,实现对展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疫情改变了博物馆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下,博物馆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观。数字技术是一种媒介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馆应避免被热点牵引,产生同质化现象。在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发展中,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做到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关照、熟练运用线上技术互联互通、关注人才培育等等是重要议题。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思辨相结合,探索基于观众研究数据指导下的数字资源制作与传播精准化、博物馆使用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平衡、数字化如何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联结以及从社会关怀的视角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反思,将推动博物馆在后疫情时期更有效地发挥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13,(1):52-52
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和密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感知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也越来越彰显其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馆在向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公众的需求。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博物馆精品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体现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