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是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是博物馆发展与现代性社会发展契合过程中的观众。博物馆在型塑器物表征的同时,亦在将观众型塑为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3.
展览中的博物馆物可被视为一种符号,经历了“转义”的过程,其阐释通过对物的本体信息、社会历史信息的选择与组织,延伸、重构出博物馆化信息呈现给观众。根据对金瓯永固杯、春秋牺尊、打马球图铜镜、素纱单衣4件文物在不同展览中差异化阐释的实证分析,可将展览中物的阐释分为原境化阐释、象征性阐释、关联性阐释、重构性阐释四种阐释模式。在博物馆策展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物在展览中的重要程度、基础信息的丰富程度,选择不同模式对物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观众到博物馆来学习、娱乐、休闲,当然是以其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获取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感受博物馆的特殊体验。据统计,人类通过眼睛摄取信息约占进入大脑全部信息的90%,所以眼睛是感官之首。既然博物馆是以展览展示作为面向观众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那么,观众通过“视觉”从展示中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博物馆设计者如何使用“视觉艺术”设计吸引观众的展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博物馆设计中的视觉艺术必须与观众互动  博物馆展览设计必须囊括三方面的需求:观众的需求(学习、娱乐、休闲……)…  相似文献   

5.
影像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电影作为最具影像表现力的大众媒介,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来竞相讨论,原因之一就在于电影造型的强大艺术表现力。电影造型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词汇和篇幅的限制,能够将文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因此,电影对地  相似文献   

6.
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展览、展示活动正朝着多元化、复杂化和综合化方向演变.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对视觉经验和感官体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展示设计也向多学科、多门类、多功能、多手段方向交叉融合,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又高度综合,群体协作而工程宠杂的特征。但是,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有着博物馆业的本质特征和自身规律.博物馆展示是将科学理性和艺术感性工其化.达到博物馆物的信息传达。本文就博物馆展示设计空间架构、信息传递、人-物互动和社会空间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经过调查得出结论,在博物馆的各类展示材料中,文字说明材料的吸引力远远要低于图像和互动性展品的吸引力。因此,博物馆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博物馆以“物”为中心的种种弊端,并认为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如果博物馆能提供给观众“视觉、感官、娱乐、社交、学习”等等各种体验,博物馆教育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将会在不同方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传递。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与发展,这种全新的展示技术在小型博物馆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博物馆的展览从物型展览转变为信息型展览,实物展品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由设计师编码后通过陈列展览这一载体传播给观众,观众再将这些信息通过心理势能、心理动能转化为外化行为,产生社会效果,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一个反馈。因此以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和传播学的大众传播模式为基础,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拓展式教育是指围绕博物馆陈列开展的辅助性教育活动,通过更多样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帮助观众理解展览,从而使博物馆教育更加系统与深入。这种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博物馆文化的新内涵。拓展式教育在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责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在当代博物馆建设中所受到的重视,从拓展式教育空间在博物馆功能性空间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趋势即可看出。要切实做好拓展式教育,必须将其纳入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在空间上给予支持。同时,要特别关注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做好教案、教具及教师培训方面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从远古的图腾、火光、敲鼓、舞蹈、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手机、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传播途径,人类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其重新进入“读图时代”,这是借助了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更为直接的、海量的信息传播方式。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陈列和展示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也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本文将从博物馆视角来探讨信息的视觉传播,浅析在视觉文化下博物馆视觉传播的新模式以及视觉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文化机构,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程度,是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符号,也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和沟通渠道。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器物仿真等先进科技层层迭起之时,如何使博物馆将更多有效信息传递给受众且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值得持续研究探索的议题。城市景观与电影叙事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影像素材对于社会空间的刻画和想象,常常成为现实物理空间中实物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聚焦于深嵌技术与社会环境变革中的博物馆场域,梳理相关"情景化"理论的同时,也结合影像文本进行路径和策略分析,为博物馆情景化的思想观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微博的定义,分析微博在博物馆品牌建立、与观众沟通互动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并针对目前国内各家博物馆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具体阐述如何利用微博进一步推广博物馆文化以及今后博物馆在利用微博宣传博物馆文化上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3.
智慧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文物与人的距离,通过新型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无法解决的几个问题一一化解,打破僵局,使文物与人的关系更加接近,并且建立了立体网状的信息交互结构,使文物信息"孤岛"的情况得以改善。本文总结了传统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方式的几个弊端,通过现有博物馆在智慧化上做出的成果,展望博物馆智慧化后文化传播的多种优点,说明智慧化博物馆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采光照明生态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的过程,是根据参观者的视线将展览物信息及研究成果重新构建成一个展示剧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光将人-展览物联系起来,光是标定展览物存在状态的唯一视觉要素,只有借助光线,展览物才能展示给参观者,才能实现博物馆展示的目的.因此,采光设计成为整个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最基本的设计内容,是展示设计成败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缘起于人类对过往之物的收藏,是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物进入博物馆,要经历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的博物馆化历程,才能成为面对公众的作为历史、科学与艺术等信息载体的展品。博物馆之物的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经过萌芽、挖掘与发展,以及从收藏到研究、保存、诠释、展示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演进,走过了漫长的路,使现代公共博物馆得以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赋予人类观察博物馆之物、博物馆机构本身以及物人关系以新的视角。博物馆之物将空前扩展人类的视知觉范围和人类生存世界的信息化程度;博物馆与博物馆学能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提供新的价值维度;在充分信息化和信息民主化的基础上,博物馆将为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物人关系建构提供新的探索范式。智慧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等博物馆学新动向,与信息时代和生态文明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起源于收藏,然而从个人的私密橱柜到公共性文化空间,博物馆为人类观察、认识、处理物品和遗产提供了自己特有的视角和理论、方法,大大拓展了物人关系的维度和深度。随着遗产观念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以及文化在人的适应和进化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必将在物人关系以及人的世界观建构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普遍遗产化和博物馆化生存将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城市地域文化展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博物馆是城市形象的名片,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爱国主义和市情教育的基地。博物馆的发展应该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基于地域文化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此来增强竞争力。本文对于地域文化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类获取信息的探测器是感觉,在人类获取的全部信息中,其中依靠视觉获取的信息所占比例约为70%。视觉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获取外界信息的通用方式。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可以有效摆脱国际交流和传播中的地域、语言、民族、文化的阻碍,十分便捷、有效。  相似文献   

19.
档案社会宣传的文化视角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贞 《北京档案》2011,(8):25-26
本文主要探讨档案部门在开展社会宣传工作中,如何从文化的角度选择宣传视角,以使社会公众更能从文化思维的范畴加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建议以介绍档案中丰厚的历史底蕴、档案信息的原始性、重要性,挖掘档案中的休闲文化、介绍档案文化活动、展示视觉听觉文化和展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信息的融合、中外档案信息文化的交流融合为切入视角,做好宣传。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博物馆观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被动的参观者转变为积极的行为主体,由个人实体概念转变为承载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主体。借用拉康精神分析中“主体与他者”理论有助于理解博物馆观众主体内涵的型构轨迹,从阿尔都塞的主体意识形态哲学视角出发,深度剖析观众与博物馆作为双重主体在社会公共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镜像结构,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主体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不仅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有益,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安全”、规划博物馆对观众的服务与教育工作及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