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名著《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解放后所有文科著述教材 ,都对司马迁和《史记》作了高度评价 ,罕见有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成就与不足作一分为二的认真评述的。如果对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 ,即可见《史记》既有重大成就 ,也有严重失误。《史记》诸多失误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代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名《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解放后所有科述教材,都对司马迁如《史记》作了高度评价,罕见有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成就与不足作一分为二的认真评述的。如果对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即可见《史记》既有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史记》诸多失误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著《史记》,但也有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司马迁坎坷、含耻忍辱的磨难人生,读李书崇先生笔下的司马迁,会激起你学习课本中所选《史记》篇章的兴趣,并沿着这条小径进入——《史记》。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著《史记》,但也有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司马迁坎坷、含耻忍辱的磨难人生,读李书崇先生笔下的司马迁,会激起你学习课本中所选《史记》篇章的兴趣,并沿着这条小径进入——《史记》。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向被称为千古奇文,曾引发史学家们对司马迁与任安关系的极大兴趣。千载之下,人们无不为他《报任安书》中激越奔放的气势与情感所激动所感奋。文中“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语也广为传扬。信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史记》研究专家程金造先生的《史记管窥》曾以十分动情的语言来描述司马迁与任安的关系,“司马迁对知友不幸之遭遇,一片痛惜难言之情”,在“涉旬月,迫季冬”中,“六字吞吐,低回哽咽,真是对知友的无限悲痛,含涌在内”。《史记》研究权威张大可先生亦…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著《史记》,但也有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司马迁坎坷、含耻忍辱的磨难人生,读李书崇先生笔下的司马迁,会激起你学习课本中所选《史记》篇章的兴趣,并沿着这条小径进入——《史记》。  相似文献   

8.
《报任安书》让我们正面感受到作为一代史官的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与名节中,司马迁选择了《史记》,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不朽理念.“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也就成就了他的永恒.  相似文献   

9.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想是司马迁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入考察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对全面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澄清某些疑难问题也有裨益,这是司马迁和《史记》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干预生活"这一口号的提出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倡导者们的理论旨归却有着很大一致性:文学应该直面现实,揭示为大多数人所讳言的社会"阴暗面",使之成为"干预生活"的武器."干预生活"文学所要干预的是建国后一直处于整个社会关注中心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作品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而且其隐形结构完成了对整个乌托邦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功能与形式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不仅反映了教育哲学观的变迁,也反映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和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生命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它的构建要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内容,周扬是丰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深入生活"论是周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论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学力、价值取向等原因,周扬的"深入生活"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让故事叙述回到生活的最初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将真实呈现出来,这是韩东对生活乃至写作的真实和勇敢的面对,这也体现了韩东小说创作的意图和态度。为了“真实的面对”,小说以“讲述”作为故事的叙述方式,并通过几种视角的变换多方位地观照扎根生活,给读者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共同的实践旨趣、不同的实践意向、可以展开的对话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认为经济生活的自由与化生活的自由是两种哲学派别的首要理念,这两种自由观存在着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孙明霞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50-52,65
《长生殿》“李杨情缘”之变,与其说是王朝变乱,反射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如说是作者用情感的直觉,打开了人生意识之门,在人生时空中积极探索人生的意蕴,使作品对人生况味、人生哲学有着跨时代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