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都德的《最后一课》,篇幅只有 3400字,但却是一篇享誉世界、久传不衰的短篇名作,它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我国的中学课本几十年来都把它作为必选篇目。但仔细想来你会发现,这篇作品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很小,也很简单,只不过写了一个调皮的小学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叙述语言呢 ?也从那个孩子的角度写出,朴素、明朗、简单,还常常带出一些稚气。但这篇作品却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以为就在作家独具匠心地处理了大背景与小事件的关系。大背景在作品中没有详尽、充分地展开,只有几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当普鲁士侵略者侵占了他的国土,命令学校只许讲德语,他在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  相似文献   

5.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1840-1897)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当时法军大败,普军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掠夺屠杀,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此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一博大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都德的《最后一课》,虽只有3400字左右的篇幅,却是一篇享誉世界、久传不衰的短篇名作。作品通过普法战争这样一个大背景,展示了战争给国家造成的屈辱以及给民族心灵留下的创伤。仔细读来你会发现,作品并没有去写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这样的大题材,写的只是一个调皮的小学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然而正是这样的一堂法语课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一八七○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遭到惨败,和普鲁士订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付出巨额赔款,还把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省人民沦陷在异族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件为题材,通过描写小学生小弗朗士学习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感受,以及教师韩麦尔带着国土沦丧,悲愤交加的心情上最后一课的经过,刻划了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9.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为背景,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惨遭失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法兰西人民深怀亡国之恨。作者将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和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将这一场景谱写成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典范。关于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比如“侧面取景”、“以小见大”的选材艺术,比如“高度概括集中的典型化技巧”。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以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为历史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  相似文献   

11.
上课最后一堂法语课的上课是在同学们都坐好后,韩麦尔先生宣布的。这之前,作品有很好的铺垫:情节上的铺垫是镇公所的布告,情绪上的铺垫是上课前的三点异常情况。作品从小弗郎士的心理出发,依次写了教室很安静(而他希望的是像平常那样“总有一阵喧闹”),然后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穿了绿色礼服,而最后更吃惊的是后边几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有了这样的铺垫,于是在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才在小弗郎士心里激起了强烈的感情,也才合情合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作品没有用“我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样感情平淡的陈述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背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课《最后一课》写于德法战争第二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相似文献   

13.
李小鲁 《师道》2008,(11):18-19
很小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这是法国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1873年写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进逼巴黎,法国面临沦陷的危机,只好割让阿尔萨斯等地求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文《最后一课》讲述了阿尔萨斯的小学生小佛朗士有一天上学,到了教室后发现了不寻常的气氛,后来老师告诉学生们,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明天开始就只许教德语了,并充满感情地给孩子们上完了这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14.
早年上初中时.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到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根据柏林当局的命令.这两个地方的学校将取消法语课,改上德语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都熟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但是想不到的是,而今的法国并不像中国等国那样学习这篇课文,法国中学并没有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道都德是何人。而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甚至包括文中主人公小弗郎士或许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同学们请谨记:母语是最美的语言,热爱祖国是永恒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都德的名作《最后一课》是表现法国人民爱国精神的正气歌。其主要特点是能够从看似平常的题材中发掘深刻思想,表现重大主题。换言之,善于通过对人物服饰、语言、行动及心理的描写,深刻反映法国人民遭受侵略和奴役的悲愤心情,表现他们反抗外侮,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为驱逐侵略者,恢复国土而斗争的坚强信念。选材典型,构思巧妙,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是以一个孩子的生动自述描写人物,表现主题的,这就更易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和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基本上可以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也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列夫·托尔斯泰称赞他创作了“卓越的短篇小说”,“达列了高度的完善”。题材广泛、主题深刻,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奠泊桑一生写了二百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触及社会各个方面。从农村到城市,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从乞丐、妓女到巨商、富翁,从侵略者到爱国者,他都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羊脂球》、《米龙老爹》、《菲菲小姐》等作品,以普法战争为题材,谴责侵略者罪行,歌颂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9.
吹毛求疵弹法语梁启炎常常听到有人称赞法语,说它是一种优美、严密、明晰、悦耳的语言。人们还记得,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都德曾在其名著《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法国人都为自己有优美的语言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笔者从事法语教学和研究三十多年,...  相似文献   

20.
刘一 《教师博览》2010,(7):45-45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被人们熟知。不过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只有很少法国人知道都德写有《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法国中学也没有要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