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去年夏天,一位刚到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有一位作者写了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在他们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拿到样书后,一看印数只有几万册,便要求出版社马上重印。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印数已经不少了,不同意马上重印。作者便说:“你们不同意,我可以请××出版社另出一版。这本书是我个人写的,我享有版权。”出版社的同志说:“不行,这本书的版权是我们的,著作权才是你的。”作者说:  相似文献   

3.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4.
我读过小学,一个偶然的机会,给报社写了信,不久接到回信,鼓励我多写信反映情况,我照着做了,从那便开始了我业余写作的生涯,算来已经几十年了。我总是结合工作写稿。有一年,全县各粮所有400多吨蓖麻籽,我给《中国商业报》写个稿。刊登这篇稿件的报纸还没收到,求购的电报就来到了。接着我又写了“广告  相似文献   

5.
儿子要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动员他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不是要小家伙“子承父业”,或者将来分配时好“先得月”。我是觉得记者这职业,挺不错的,爱屋及乌,便推销给了儿子。 记者职业好在哪里?数年前,《中国记者》开辟一个新栏目“青年新闻圈”,约我这年已不惑的老青年打头炮。编辑说,内容不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便写了一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是的,大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便是记者(编辑)这职业的最大特点。 每天上班,一到报社,脑子想的,接触到的,全起新东西。即使一篇平淡无奇的来稿,或者一篇老生常谈的言论,删删改改之余,总得给它取个新颖的标题吧。常常为一词取舍而在室内踱来踱去,不知捻断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基层的通讯员,缺乏新闻线索、重大题材,采写实在太难,我也有同感。与一位资深编辑谈及此事,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新闻多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不少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自已是否用心去观察、思考,并把它变成文字。”于是我便当起了有心人,今年以来还真的写了不少新闻与新闻评论,并有不少见了报,且反映良好。诸如有人砍树开荒,我便写了《树重要还是人重要》;早锻炼路过菜场,见两个菜贩为争摊位而大吵大闹,我便写了《让他三尺有何妨?》;看到有人践踏草坪与绿化带,我便写了《珍惜我们的家园》;针对“沙风暴”猖獗,我便写了《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针对不断发生的火灾、爆炸与交通事故,我便写了  相似文献   

7.
魏隐儒老先生的《书林掇英》一书要出版了。该书的整理者李雄飞是我的同事,知道魏老是我的老师,便想让我给这本书写个序,于是引起我思潮涌动,昔日和魏老相处的情景蓦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8.
这源于我写的一篇通讯的争功事。它过去了好多年,但却仍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动笔时,便为我敲响了警钟—一定要认真细心。那是1997年的一天晚上,我去同厂的一位朋友宿舍里玩。他是一个动力员,主要负责设备的维修、改造。寒暄过后,我便问他关于厂里新进的进口设备怎么样了,能不能用。于是,他  相似文献   

9.
我痴迷新闻、苦恋文学十年有余,回顾自己不长的写作经历,有苦也有甘。一我是由摹仿敲开写作之门的。 1978年8月,我偶然看见贴墙的旧报纸上一则消息——《假期不忘学习》。噢,这也叫新闻?我们学校不也有么?于是,我赶紧依葫芦画瓢急就一篇,县广播站和地区党报不足一周先后采用。这以后,我便觉得写作也不过如此嘛。于是乎,芝麻小事经常写。结果,写了3年多时间只  相似文献   

10.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1.
由于平日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我逐渐爱上了文学。四年前开始学习写作,先是写小说,未果。其中一篇我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小说稿先后投给八家文学期刊,均被退回。我想大约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材料,便转而改写杂文。还好,头一篇寄出去一个月便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之后,我便以写杂文为主,间或写点散文、科学小品之类的“报屁股”文章。日积月累,如今竟也发表了近二百篇、三十万字的东西了,只是对写小说一直视为畏途。去年,《西安晚报》增辟《终南》文学作品专版,我偶然心血来潮,尝试着将三年前屡投屡退的小说稿《极限等于零》寄往该报。一个月后收到退稿,当时我实在没有勇气拆开信封,便随手扔在抽屉里,继续写我的“报屁股”文章。几天后,妻子整理抽  相似文献   

12.
难写的传记     
这题目是看到一位友人写的《传记漫议》一文而想出来的。文中说:“中国缺乏优秀的人物传记,更缺乏符合近代要求的传记。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令人难堪的现实”。此话我以为是对的。至少在目前,满意的传记还太少,与其他类别的文学作品比,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其实,我对此问题认识的缘起,也与这位友人有关。一个多月前,他约我写一本关于茅盾传记的书。我连忙推辞,这种工作,倘无几年充分准备,是做不了的。但他因我写过茅盾方面的论文,便执意不允,且因旧情尚好,我无奈,最后硬着头皮接受了此项任务。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案前有一盏台灯,一盏无极调光台灯。这盏灯,已伴随我度过数百个不眠夜,看着我将一篇篇稿件写了又抄,抄了又改。那是我调进县人武部不久,部领导安排我写一篇稿子,白天采访完成,晚上在昏暗的电灯下铺笺走笔。这时候,刘政委推门而入,要和我研究~下写作路子,于是,我和政委边谈边写两个多小时,稿子总算完成。我探着酸痛的双眼,送走政委。第二天晚上,正当我准备挑灯夜战时,政委又赶来了。这回,他带来一盏台灯,帮我插上电源,调试好亮度,并嘱我劳逸结合,注意保护好视力。顿时,我的心头一热,眼睛里便有一股滚烫的东西涌出来……  相似文献   

14.
偶尔约聂总写过几篇稿子,便被聂总称为催促他写稿子的人;和聂总只是有过几次当面的和电话的交谈,便被他称为合作非常愉快,这是我作为一个出版专业刊物编辑的最大的欣慰.  相似文献   

15.
把好看清样这一关一九八四年,我编发了一本文学理论书稿。这本书写得不错,著者是下了功夫的。出版以后,读者反应也比较好。但是,成书时却出了一个“纰漏”。由于某个原因,在看清样时,我忽略了几个页码排错的地方,书印出后,这几页的文字内容自然也就弄颠倒了。这是我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事故”,其深刻教训是终生难忘的。反省再三,便产生了要写一篇文章来谈谈如何对待看清样这个问题的想法。举凡出版界的同行们都知道,某些图书出版后,不久便发现了若干错误:或别字甚  相似文献   

16.
我练书法,常喜欢写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种超常的认真与执着.写毕,凝神片刻,便会想起一位朋友,书法篆刻家唐长兴.这倒不是因了他从事的行当是镌镂金石,而是打从我们认识的第一天起,他就给我留下了这种极度认真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徐雁 《图书与情报》2006,(3):135-140
去年八月中旬从安徽大学图书馆讲学回家,发现新到的《苏州杂志》第四期上,有一篇潘树广教授的研究生朱琴硕士的回忆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便赶紧翻开来读了。这一读便激起了我对潘老师的深刻记忆。  相似文献   

18.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19.
引子近几年来,学习写一些人物通讯,总感到在大体上可以写得出之后,便迎面碰到怎么才能写得深、写得活的难题,并常常有难以突破的苦恼。于是,我便试着从思想、细节、文采等方面作一点探索,也在读书、思考之余,零零星星地记下一些感受,尽管它是肤浅的、粗陋的,但对自己的写作多少还有些裨益。这关于文采的一篇,便是其中之一。现记述于后,和同行们切磋、交流,并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