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20):12-13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完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的转化,并进一步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从而构建了一个以"气"为核心的文论系统,为后世文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曹丕的"文气说"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价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曹丕文论价值研究,前贤学者多侧重于对其"气"之内涵的研究,并且认为曹丕在其文中提出了一个文学标准问题。但曹丕在文中对"气"之内涵语焉不详,难以确证。在借鉴前贤的基础上,延伸对比研究曹丕在其文中所评价的"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在其价值标准和实际创作情形的差异研究中,认为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标准不是关键,文论价值重点在于"文学政治论",是以文学论政治的典范,其中心在于政治。  相似文献   

3.
"诗缘情"与"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范畴,魏晋之前文论家评论诗歌以"诗言志"为主,在"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了"诗缘情"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把诗歌的"美"回归到了文学本身,从曹丕的"诗赋欲丽"与"文以气为主",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发展至革新派萧纲的支持和复古派裴子野的误解,最终在诗论集大成者刘勰这里把"诗缘情"与"诗言志"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统文论史上,把哲学之"气"引入文学理论,以"气"论文,始于曹丕。后来刘勰、韩愈、苏辙、等人对此都作了论述,他们不再是空泛地讨论文学,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承传和变易的特点。但不论何种性质的气,它都是人的一种活跃的生命力,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的体现。"文气"说经过数代文论家的继承和革新,其内涵渐趋完善,至桐城派已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凡是在艺术修养上有一定造诣的作家,大都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并赖此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我国古代文论家对此早已有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曹丕《典论·论文》首倡"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称“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他还在《与吴质书》中称"公干有逸气".无疑,曹丕之谓"气",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三个元范畴:气范畴表征了文学本源、本体和创作主体的性质特征;象范畴表征了文学的对象与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味范畴表征了欣赏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创作客体的美感特性。三个元范畴的交融衍生,生发出众多子范畴和范畴群,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格局,体现了古代文论家对文学特征、规律与本质联系的系统而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专论,在这篇专论里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体偏备”等一系列重要命题。曹丕文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名理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的联系,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对曹丕文论的体系构架、思想气韵就很难有一个明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先秦是我国文论范畴的发轫时期,《老子》一书中也显现了几个重要的先秦文论范畴:“气”、“言”、“辩”、“象”,并且此书对这几个文论范畴以“道”的立场加以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曹丕首次提出的"文气说"是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命题,文章阐释了曹丕倡导的"文气说"中"气"的独特内涵,揭示了曹丕以"清"与"浊"作为审美标准和以遒劲刚健作为审美追求的独特审美风格,展现了曹丕关切文学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2.
"气"是《周易》的重要范畴。《周易》以阴气、阳气、阴阳相互转变为本,从本质上规定了"气"的内在存在性,所以《周易》中的"气"本身就是一个本体存在的元意识范畴,这也就规定和意味着"气"的美学意识和思维模式的初步形成。《周易》之"气"的美学意识和美学思维模式对我国古典文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各方面的交流就极为广泛。由此,两国的古代文论之间镌刻着相似的文化印记。本文将在变异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文论比较研究,在"求异"的视域中,重点关注中国文论传入朝鲜后所发生的变异现象。李奎报的诗话著作《白云小说》中评点朝鲜汉诗时所提出的"诗以意为主"的主张,印见出了曹丕"文气"论的深远影响。笔者将比照两个颇为相似的文本,重点研究《白云小说》中出现的概念变异与再阐发现象,由此试图以"他者"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曹丕"文气"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曹丕的文学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因而在古代文论吏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原创性表现在自觉文学理论的创立、文学价值论、文气论、文体论、风格论等方面。曹丕的原创性文学思想促进了古代文论的发展,对后世文论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文论、诗论多言“气”。曹丕首揭“文气”说,此后刘勰、钟嵘沿用之,并有所发明。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宋代苏辙主张为文养气,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槐提出“神气”  相似文献   

16.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养气"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最早发源于对宇宙自然之"气"的体认,经由中国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气"的元素论,被儒、道两家各自发展为二脉.然又因魏晋曹丕的融合,始见其一脉两经纬的文艺气论.刘勰在继承前代气论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引向文艺批评,形成了以作家为中介,自然之气、主体之气、文本之气--三者回环呼应的循环流动的圆型批评模式.从中也可以窥见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偏于道家,不废儒家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8.
曹丕《典论&#183;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曹丕.他说:王粲长于辞赋,徐斡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平杂以嘲戏.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有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相似文献   

20.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蕴含着深远文化传统和当时社会风尚的关键词,由一个普泛性概念逐渐演变为美学范畴进而成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骨"是一种整体的美,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是对文学作品之情志蕴涵、体性特征与艺术及审美感染力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