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技能"是美国为了应对新世纪挑战而提出的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包含两个大系统:其一是"学生学业成果":在保留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跨学科的专题研究;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生活与事业技能。其二是"支持系统",阐释了21世纪标准、评估、课程、教学、专业发展与学习环境。"21世纪技能"整合了21世纪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需求,代表着美国当今教育改革的最新思路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对于诗歌创作的缘起这样一个问题,钟嵘的《诗品序》在继承前人"物感"说的同时,在理论上鲜明地提出了"人际感荡"说;认为诗歌的创作一方面根源于外物的感化,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人事的影响。对此二者,钟嵘更倾向于后者,强调社会人事对于诗歌的影响,强调在社会中遭遇困厄穷愁的个体"吟咏情性",抒发个体在社会中体认的独特情感,尤其是怨情的抒发。  相似文献   

3.
翟亮 《生活教育》2014,(21):72-73
本文从当代高中生诗歌解读乏力的归因探究入手,分析了"高远"出境、"静独"生情在诗歌抒情阐发中的独特价值。在诗歌创作的内在肌理中,探究了"高远"出境与"静独"生情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发掘诗歌抒情中的"客居意蕴"与"高、远、静、独"内在生成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读者截然不同的阅读反应,折射出1990年代先锋诗歌丰富、复杂的真相:“老问题”与“新困惑”纠结,经典诗人诗作稀少、精神孱弱,时而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同时,先锋诗歌也在可能性的寻找中提升了艺术品位,以“及物”的写作路线加强了诗与现实的关联,创造了个人化写作的奇观,为新世纪的诗歌升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袁文典、袁文揆两兄弟是清代乾嘉时期云南保山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不仅在云南文献的辑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方面亦有各自的成就。"二袁"诗歌创作异同明显,在云南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纵观两兄弟的生平,他们的文学成就受到了家族的滋养,反映出"二袁"创作理念的微妙差异。"二袁"在诗歌创作和诗歌评点方面呈现唐宋兼宗的共性,也有意识地流露出各自"慕陶""祧杜"的诗歌意趣。研究"二袁"的诗歌异同,可了解他们在家族中的独特作用。"二袁"对云南文化的勃兴,不仅在于以往所熟知的文献裒辑之功,亦在于他们从创作实践进行过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工人诗人",河北诗人李学鳌在诗歌理想与诗歌创作中逐渐实现了"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颂歌"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此类诗歌始终贯穿着三个延续不变的主题。在"新民歌"运动的影响下,李学鳌创作出大量兼具"古典"与"民歌"特点的民歌作品。李学鳌的诗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填补了工人阶级创作诗歌的缺失,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诗歌"真实性"的追求上,但是也显现出明显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博仁嘉顿是活跃在当今英国诗坛的重要诗人之一,代表诗集《蓝蝴蝶》集中表现了诗人"超验统一"的诗歌创作理念。在博仁嘉顿"诗歌自我书写"的创作理念下,《蓝蝴蝶》包含了多样的诗歌体裁和多维度的对话空间,是对塞尔维亚大屠杀最真实的文学书写。诗人用"记忆"将生与死联结起来,提出诗人应该将死者的"记忆"传达给生者,并指出了"宇宙诗学"的诗歌创作理念。翩然飞舞的蓝色蝴蝶若隐若现地翻飞在诗集的字里行间,在为死难者谱写哀歌的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博仁嘉顿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莽汉"诗歌的意象背后确实含有着深刻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有着超出意象本体之外的深刻内涵。最后,我们可以说,"莽汉"诗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准确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真实心态和时代的文化氛围;站在反思者的角度和高度,明确了执著的反文化姿态的意义;把川东口语引入诗歌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诗歌走向的多元化可能;把生活方式从想象转为真实,是个体与时代精神的沉淀。  相似文献   

9.
申茂堂 《文教资料》2011,(21):13-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10.
宗文 《海外英语》2012,(8):175-176
陌生化在诗歌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旨在提高诗歌的独特性,唤起读者对诗歌语言的审美欲望,从而实现诗歌的文学性。诗歌翻译被认为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而如何恰当地使陌生化手法再现在译作中更是一种在适度原则下的创作,把握翻译的"度"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考验。文章主要从汉诗英译方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原作陌生化手法时"度"的把握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