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  相似文献   

2.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批评一些记者不“记”的现象。杜江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事实的。有的记者搞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简报或材料,特别是有时开会发言者还没有讲话,记者拿了讲稿就走,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者对讲稿有修改甚至根本没按讲稿讲,这样往往就造成新闻事实的不准确。杜江还  相似文献   

3.
“领导上班开会,群众下班看会。”对这句话,我初听不解其意。后细细琢磨,才明白这是群众对领导机关开会过多、新闻机关报道会议过多的一种辛辣的批评。事也凑巧,年前,碰到一位给领导同志当秘书的朋友,寒暄时,我问道:“近来忙吗?”答曰:“忙啊,每天少不了要给首长写一、两篇讲话稿。”朋友反问:“你如何?”我说:“彼此彼此,你忙着写  相似文献   

4.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展江 《青年记者》2016,(31):64-69
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①笔者相信,如果不结合具体案例,多数读者会认同桑德斯.可是当我们读到经常为报刊写文章的法国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以下言论,还能够不给另一种思维留下空间吗?她说:“我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的人.在我度过的那些年头,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要甚于做一个饮食男女.我就是这样看待我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据《新民晚报》报道:在苛责专业作家2008年无力作面世的同时,“文学新星”们的作品却一本接一本占据排行榜,销量和口碑令不少专业作家汗颜。然而,“文学新星”不再等同新作家,他们各有主业。专业和业余的划分到底还有没有意义?《浮沉》作者崔曼莉的名片上只有联系方式,没有印上和写作相关的任何头衔。她倒是更认同自己在IT公司的职场身份。当被问及有没有可能辞去工作,专职搞写作,崔曼莉笑着摇头:“工作能让我积累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7.
1988年11月,我到大理开会,遇见了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程兴业老师。我挤到他身旁,向他问候,并向他询问:刘老师呢?怎么没来? 刘老师——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刘名涛同志,原来是“广西人民”的,后调到“教育”任总编辑。1981年在庐山开会时,我在九江  相似文献   

8.
说“转产”     
说“转产”阎玉才“转产”这个词,木是企业方面常用的名词,现在有人把它转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去了。一次开会,碰见一位原来的同行。我说好久没有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大作了,干什么去了?他答道:“现在‘转产’了,正忙于搞开发(经商)。”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我们同时...  相似文献   

9.
韦星 《新闻爱好者》2010,(4):168-170
在朱自清“此时此地此我”的时间观中,“此我”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此我”就没有“此时”、“此地”.正是“此我”积极主动地融入人类社会历史、融入崇高的精神生活,“此时”、“此地”的物理时空才得以转化为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生命时空.生命的“刹那”才得以指向“大我”、指向永恒。  相似文献   

10.
深沉的爱     
杨素丽 《大观周刊》2012,(5):161-161
记得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所以我觉得自己一定要有良好的师德,去做学生们的旗帜、路标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的头衔。它需要我们有一种最为深沉的爱-师爱.  相似文献   

11.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许多岗位上专业地依靠文字或者语言谋生.不括值夜班的人填写“夜班日志”以及小学生写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总结”这种初等的功夫,单是终日里以堆砌文字为业,其从业者就不可胜计了。不说作家.我们说记者。而记者与作家是一样的,像初等的文字工作者那样,易于在摆弄文字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基于习惯以及惰性的投机取巧.值班时写一句“平安无事”.写总结时说“自己几个月以来加强学习,进步很大”。  相似文献   

12.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13.
顾育豹 《湖北档案》2009,(12):33-34
1951年,陈毅到北京开会,毛泽东邀陈毅观看电影《南征北战》。陈毅坐存毛泽东身边,边看边聆听毛泽东对影片的评论.后来,作家沈默君向陈毅打昕毛泽东对《南征北战》的意见。陈毅将毛泽东肯定《南征北战》的意见都说了。同时,也说了毛泽东的一点看法,就是“缺乏故事性”。于是,沈默君立志要写一部故事性强的电影。  相似文献   

14.
全国两会是个新闻富矿.但是,限于文体和开会的节奏,两会采访需要“短而精”,如何在三言两语中抓到新闻?我的体会是,除了抓“观点”更要抓“事”,理论联系实际,让事与理相融相彰,代表委员的观点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报道才更好看、更有新闻价值和传播力. 比如,我就“培育工匠精神”话题采访工人代表、山东豪迈集团电火花小组组长王钦峰时,他说起一件事:在豪迈集团,发现问题有“提案奖”,解决问题有“改进奖”,去年,集团1.2万名员工提出了11万个问题,解决了8万多个.这是个非常好的事例!当日稿件中,我提炼了这些语言,做了小标题“激励机制一年促成8万个‘改进”,稿件一下就变活了.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友人当中,我有一位“白条”朋友。 1989年阳春三月,我赴北京出席全国首届农民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与我同住的就是享誉全国写“白条新闻”的湖北专业作家胡士华同志。 晚上休息时,胡士华半倚躺在床上给我讲起他写“白条新闻”的故事,那是1988年9月,他到孝感市花西乡调查秋收秋播情况时,看见许多农民兄弟围在乡粮店门前吼叫着要把粮食挑回去,嘴里还骂乡粮店是“骗子”。  相似文献   

17.
揭发者公报私仇 1966年8月,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日子。煤炭部党委也跟随大势,召开民主生活讨论会。张霖之主持会议。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竞被一位发言者指责为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  相似文献   

18.
1944年一天下午,中医陈存仁上海的家中突然来了一位他家安亭乡下祖坟的“坟亲”。当天陈存仁正有应酬在外,直至晚上,“坟亲”才等到陈存仁回家。“坟亲”神色凝重地对陈存仁说:“安亭一带乡下人,听说你去南京给汪精卫看病,他们敲锣打鼓地召集几百人,在安亭镇上开会,议决要掘你家的祖坟。  相似文献   

19.
1944年一天下午,中医陈存仁上海的家中突然来了一位他家安亭乡下祖坟的“坟亲”。当天陈存仁正有应酬在外,直至晚上,“坟亲”才等到陈存仁回家。“坟亲”神色凝重地对陈存仁说:“安亭一带乡下人,听说你去南京给汪精卫看病,他们敲锣打鼓地召集几百人,在安亭镇上开会,议决要掘你家的祖坟。  相似文献   

20.
我心目中理想的作家传记.不是一部巧妙伪装的编年史表,它在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一部“作品”,与所撰写的作家作品风格相一致的戏谑仿制品。这样看来,写一部理想的作家传记异常艰难,它要求立传者不仅要与作家本人有着同等的智慧,同时还要有观察作家生平各式事件的超脱感。为博尔赫斯这样的人物立传,本身就是讽刺。原因之一在于博尔赫斯一生过的基本是停留在时间原点的书斋生活;之二则是博尔赫斯本人有一套知名的关于时间的“迷宫”学说。1930年,博尔赫斯为阿根廷通俗诗人埃瓦里斯托·卡列支写传记时,写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想从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