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全文共有九个  相似文献   

2.
张冬梅 《文教资料》2008,(31):13-15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作品<铸剑>的题目和人物形象,对作品复仇与消解的主题和鲁迅式的复仇观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鲁迅研究中,研究者多注意到并积极宣扬了鲁迅先生的牺牲精神,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其强烈的复仇精神。其实,复仇与牺牲是鲁迅先生两个重要的精神侧面,这在其重要作品《野草》中鲜明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复仇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一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主题.从复仇这一主题出发,探究亚哈船长向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和以白鲸为代表的鲸类向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发起的反复仇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的作家。他的复仇意识根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显示出如下的特征:重在精神复仇而具有形而上特性;因为爱而复仇,体现立人意识;坚韧不拔的复仇意志以及讲究竞争艺术的复仇过程。鲁迅的复仇意识对于现今的人文精神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铸剑》中,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铺排"和"改动",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层面寻找"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鲁迅命定中的"复仇"气息,又使"复仇"产生纯粹性,显得悲壮而崇高;但小说最后,鲁迅又用一场闹剧消解了"复仇"的所有崇高意义,表达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痛苦思考。因而,《铸剑》的"复仇"叙述是复调的。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中国作家曹禺的<原野>讲述了原野中激烈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两位作者都以原始的、与世隔绝的原野作为舞台,描述了狂野、强悍的人性.也揭示了激情一旦遭遇不公就会成为一股极具破坏性的力量,最终也会毁灭爱情.这两部作品既是对淳朴爱情的一曲赞歌,也是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9,(4):42-45
复仇意识一直贯穿在鲁迅的创作中,其形成既离不开浙东地理文化的影响,更和个人成长境遇、翻译工作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刻思考分不开。鲁迅在小说和杂文里多次叙述复仇,他笔下的复仇者从传统的以暴制暴式的快意恩仇到形而上的复仇,带有浓厚的启蒙主义色彩。鲁迅复仇意识的个性特征则是一个也不宽恕的决绝姿态和深刻的自省意味。  相似文献   

9.
婚变是爱情和婚姻的坟墓,婚变中女性往往成为了受害者.为了祭奠死去的爱情和婚姻,有些女性选择了复仇.女性婚变复仇因此成为了中西方文学语境中的重要命题.现以<美狄亚>和<霍小玉传>个案为例,比较同一母题在不同文学语境下的差异性及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铸剑>以故事引出复仇之路,以复仇终结了人物形象,又以闹剧颠覆了严肃的复仇故事本身.鲁迅先生对这则故事的再创作,运用了古代的素材、现代的理念.对"铸剑"故事的重写,让"复仇"超出故事意义.死亡之后的复仇,而非复仇之后的死亡,展示的是分裂个体的存活状态.走出复仇之门,返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透过故事展现鲁迅先生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永久追问.  相似文献   

11.
龙永干  罗冬 《天中学刊》2006,21(3):107-112
鲁迅对复仇的提倡旨在解构封建道德中奴隶式的“怨恨”,进行国民性改造。《孤独者》中魏连殳向民众报复的悲剧,唤起的是启蒙者对孤独的澄明与担负。《铸剑》中黑色人的复仇则是创作主体以艺术的方式解读历史时,在感性与理性、艺术表现与现实实存、情感逻辑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悖论中进行的“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12.
报复     
[1]就在此时此刻,我知道该停下来了。这么高的目标,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去实现,但很清楚这已经是必然的了。起初只不过是想报复一下对方,现在却已经发展得无法控制。对我们两个人来说,这7年的生活犹如地狱一般,而我们幼小的女儿也被卷在里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揭示复仇母题在《铸剑》,《伍子胥》,《复仇》三篇小说中形成的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考察它们如何以不同的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来处理复仇母题,最终达成对传统复仇文本的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共同颠覆;分析复仇母题与三者文本深层结构以及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背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把握复仇母题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趋势和现代作家整体性文化心理的变迁。最后,文章尝试进一步考察复仇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化,从而梳是出一条复仇母题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演变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14.
复仇记     
  相似文献   

15.
引礼入律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礼、律的结合解决了中国古代那些单靠法律难以处理的纠纷。选择中国古代对于“为亲复仇”的法律处置为切入点,能够体现中国古代礼法是如何在冲突中相融合,并共同规范着古代社会秩序。同时,对这种模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礼法结合的传统给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法律的近代化转型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甜蜜的报复     
佚名  刘克 《海外英语》2008,(11):32-33
历经17年的婚姻,一位成功男士抛弃了他的妻子,爱上了年轻貌美的女秘书.他的新女友强烈要求住进这对夫妇原有的那套百万美元的豪宅,由于他请的律师技高一筹,从而使他大获全胜.他仅给前妻留下三天时间搬走.……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迈克尔·翁达杰的一部著名小说,《英国病人》以其特殊的主题和叙事视角吸引了不少批评家的关注.作品反映了在二战期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阴谋、怀疑和仇恨的关系状态.而在此状态下,小说中"英国病人"的"沙漠里之恋"最终也沦为战争中的灰烬.本文将分析影响"英国病人"和他的恋人凯瑟琳之间"短暂的沙漠里爱情"的因素,以揭示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相似文献   

18.
《铸剑》是鲁迅笔下并不多见的表现向统治者复仇的作品。他在《铸剑》中通过对眉间尺、黑色人等复仇者与残酷暴君进行的无忌的肉搏的叙述,表达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但二者在复仇动因、复仇者心理及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复仇主题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在复仇主题方面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