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是构成教学的3个基本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要素、内容的基本来源和必要的实施条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崭新课题。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资源与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的开设要依赖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而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较  相似文献   

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与课程密不可分。没有课程资源,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改革设想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落实及课程整体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仅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度和广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水平。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具备积累、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4.
陈晓晖 《教育艺术》2009,(11):29-29,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教师在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上,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品德与社会教育目标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的开发与利用”,因为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科学教师在整个科学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下面以“健康需要新鲜空气”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要求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历史教学资源运用的过程;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的过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实际上是落实现代教学理念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提高。诚如专家所言:“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因而历史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和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实际上过去的“教材”概念往往是指规定的文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讲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学校要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课程资源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资源是生命教育课程核心之所在,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教育理念也难以成为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现实。实践证明,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质量,不仅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西部一乡镇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学校开发所在社区课程资源是在落后条件挑战下课程改革的必行之道。调查显示乡村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并且学生也有一定需求,教师也已有意无意利用,但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同时也存在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已有开发方式单一、制约条件较多、学校与社区联系少等问题。为此,校长增强课程意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是乡村学校开发社区课程资源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10.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是老师们是否拥有“课程意识”和“开发意识”。本文主要从家庭活动——最富生机的课程资源、家庭物品——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课程资源、家庭生活现象——最能激发学生探究的课程资源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发和利用物理家庭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隐性课程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还处在“粗放型”水平,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深刻认识、反思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而提出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资源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学生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学生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水平,还可以激活地理课堂,优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隐性课程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还处在“粗放型”水平,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深刻认识、反思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而提出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足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保障。各地区、各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争利用课程资源时,眼中不能只有课程资源的硬件设施部分、条件性资源部分,更不能消极等待所谓条件“具备”后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而应当树立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根据本地、本校和师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避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狭隘化和浅表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七个方面去实施。  相似文献   

15.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及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本土化是乡土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乡土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所处的地位非常突出。海南拥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但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开发方式单一、制约条件较多;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还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因此,大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挖掘海南乡土课程资源的教育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创建本土化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所必需的,而且还能加快海南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刘永红 《现代语文》2006,(11):18-19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它既是为师用来教的材料,同时它的优劣与否又制约着为师教的效果。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热点被提了出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深刻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来阐述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认真探讨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广大语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组织和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7.
充足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保障,各地区、各学校和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眼中不能只有课程资源的硬件设施部分、条件性资源部分,更不能消极等待所谓条件“具备”后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而应当树立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根据本地、本校和师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避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狭隘化和浅表化。文中从七个方面探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地方文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补充资源,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国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在调查中西部某省语文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要深化教师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形成开发序列,利用多种渠道来提高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增强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美国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儿童学习的“第二课堂”。我国因为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疏离、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社区文化欠发展等原因,社区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唤醒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转化机制是我国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意识是指人们在课程实施活动过程中,以专门的课程资源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实质和类型、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筛选与生成课程资源的意向和能力。合格教师应具有课程资源观念意识、课程资源的主体开发意识、课程资源的生成意识。行动学习、实践反思、对话交流是合格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培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