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以明兴礼为个案,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作为来华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明兴礼不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整体性的研究,也对现代作家特别是巴金有专门的研究。前者主要体现为专著《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后者主要体现为专著《巴金的生活和著作》。这些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汉学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最基本的怨恨体验有四大模式:反抗中的怨恨,回瞥中的怨恨,建构中的怨恨,知识分子的怨恨。四大怨恨模式之间关系复杂纠缠时分时合,各种怨恨模式既有价值同时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4.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5.
正1961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夏志清先生用英文写了使其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专著,也是一部开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先河的文学史专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由耶鲁大学出版后,立即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热门书,也是欧美不少大学的教科书。当时国内已经出版了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  相似文献   

6.
汪树东的学术专著《超越的追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分析》在发现并体认到了现代中国既有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价值精神缺乏超越性的症结后,沿着超越精神的向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心魂做了一次认真的探求与追寻。该论著超越了既有文学批评沉湎于文学的细枝末节问题的局限,呼唤文学的神圣之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是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修己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编写的。黄修己先生曾参加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等九院校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工作,还著有《赵树理评传》、《赵树理研究》等专著。这次所编《简史》,总结  相似文献   

8.
"怨恨"是21世纪巴金研究的新判断,是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巴金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巴金小说的怨恨体验不但表现为反抗中的怨恨,同时体现为建构中的怨恨与回瞥中的怨恨。  相似文献   

9.
陆耀东,1930年生,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学会副会长,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现代文学评论家,尤以诗歌研究和鲁迅研究为学术界所称道。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已出版专著《二十年代各流派诗人论》、《徐志摩评传》、《中国现代四作家论》以及《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重组使得许多现代作家陷落"家道中落"的命运。这种命运构成作家们挥之不去的心理症结,他们的叙述世界隐含着家族破败的结构性图景,作家们甚至由此建立起对于世界、历史、人世、生命等的某种怨恨性理解,这种怨恨与现代启蒙和革命文化相勾连,使得他们的文学叙述充满着来自经验世界的批判性情感力量,形成现代文学的某种悲剧特质。  相似文献   

11.
《新艺术论》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系统而学理化的学术专著,它不仅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文艺理论概念、命题做出了有力回应,而且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发挥。《新艺术论》对外来理论兼容改造、同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这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的筚路蓝缕之作,也是外来理论本土化的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2.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师教学等内容,其中精华是关于教学原则的理论,在当今语文教育中,仍然有许多值得继承、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王守雪的《人心与文学——徐复观文学思想研究》一书,是根据他的博士论文整理而成,是第一部系统、深刻研究徐复观文学思想的专著。以徐复观的文学思想为题,回应时代问题,力图透过徐氏文学思想的力量来关注当代文学精神的发展,表现了作者对20世纪文学学术和思想史主要问题的通盘了解,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愿力。也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当下的中国文学研究,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4.
王明科《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一书从文化反思的视角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新的开拓研究,首先指出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之建设论域中的十景病情,其次分别从无名氏、鲁迅、沈从文、杨义等四位文化大家出发,考察了反抗、建构、回瞥、实践等四个方面的文化现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与现代的悖论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各自内部本身也是个悖论性结构,在双重内在驱动力的多元文化冲突下,现代作家于互相矛盾的三大向度上试图去建设中国现代文化,这个新系统不是完美的,而是能够推动当时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某种选择甚至缺陷的新系统。  相似文献   

15.
谢英新推出的《现代汉语表达格式研究》是当今有关现代汉语格式研究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一部专著,反映了现代汉语格式研究的新进展。其创新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该书将修辞格式与句法格式,将一般的句法格式与固定格式,将可类推固定格式与不可类推固定格式,都打通了,并统称为“现代汉语表达格式”;二是该书有不少亮点,论述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16.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是第一部构词法研究史的专著,一部体大思精、有突出学术价值的语言学专题史专著。该书在结构的安排、文献的梳理、理论的概括等方面,胜义纷呈。  相似文献   

17.
莫砺锋教授的《莫砺锋诗话》突破了传统诗词研究专著的局限性,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熔铸其中,使古典诗词穿越时空,沁入到当代人的心灵中,使诗词焕发出活泼的生命力,读来亲切而有感染力,达到一种"人诗合一"的境界。这种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方法使古典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播,使古典诗词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8.
理查德.哈兰德的《西方文论简史》(又译《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是一部在当下西方文论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作为该书的中文译者,本文作者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结构思想出发,对当下文学理论的状况尤其是中国文学理论史的书写“结论”与“结构”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以哲学、美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成为近代学术史上一座丰碑。他的词论专著《人间词话》一直为人称道,其中“隔与不隔”这种品评文学实践的理论新标准,更让人们保持了长久的研究兴趣。把它置入文学创作真实境界的视野,再从《人间词话》的本身出发,我们可以获得文学语言的真率、文学想象的真切和文学情感的真挚三种真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