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岷江上游地区在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化走廊和民族走廊。2000年度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为研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化的内涵和发展演变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认识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地区之间的化交流和传播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营盘山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新发现的一种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化因素的地方化类型。本次考古还为探讨古蜀化的渊源等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理学、考古学、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提出对西南横断山地区的古代文化交流通道,不仅应注意南北纵向的多头并进交流通道,还应重视东西横向交流的通道。横断山并未横断东西向文化交流,对横断山区文化交流的纵横通道皆应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位于藏彝走廊的最东端和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人群迁徙流动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岷江上游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水文化,保留了大量水文化遗迹。岷江上游水文化融合了岷江流域诸多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观,呈现出一脉相承和上下连接的线型特征。水文化是岷江上游地区核心竞争力、文化多样性、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多层面、持续做好岷江上游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但又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寻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渡河上游史前考古近年来有一些新进展,发现了多处遗址,哈休遗址考古试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和演化序列。河源区及汇流上游区的史前遗址分布规律、时代均有差异。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关系密切,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文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大渡河上游史前先民的生业形态以粟作农业为主,尚红习俗是其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两黄"文化,就是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因为,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把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透了,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脉和主流把握住了,也就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河南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影响国际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先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各种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所产生的差异,决定和吸引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文明昌盛、经济繁荣、科技进步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都不断地彼此学习,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吸收新的血液,增加新的内涵,从而使各种文化不断呈现新的面貌,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孔子学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对这一文化平台的研究和建设,尤其是研究其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跨文化交际中"第三文化"理论的研究,该理论也能反哺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与黄河上游的文化有密切联系.在先秦时期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不断有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因素融入进来.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种因素汇聚与不断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四川盆地每一次文化变迁的高潮都与外来人群的迁入有关,造成外来人群的迁入可能都与中原地区重大社会震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动力。维吾尔族文化历史悠久,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方面表现出开放性特点。尤其是与中古时期蒙古文化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在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文化交流的初期,维吾尔族先民丁零曾起过桥梁作用。两个民族在文学、宗教、哲学、音乐、美术方面相似之处甚多,文化融合现象相当明显。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文化交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中国与缅甸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双方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在音乐、佛教上都有往来关系,特别是双方的音乐文化有较深入的交流,使得中缅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种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最早的宗教是商代出现的祭天拜祖的宗法性宗教,以后随着中外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外宗教文化交流逐渐开展起来,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3.
羌族释比宗教经中,保存了一个由二十多位日神组成的太阳族群一拍德直改.拍德直改及其仪式是羌文化以及长江上游古老日神文化的重要发现.研究它对于重现古羌人的宗教文化,社会演变,羌蜀文化源流、长江上游古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有差异的,正因为如此也才显得斑斓璀璨,而在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不断创新中古代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文化是古代文化的创新.人们把现代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追求,把古代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借鉴,这就形成追求文化的互动.在现代城市生活的人,想走出城市的喧嚣,去寻古探幽,回归自然;生活在古城里的人,又希望走出寂静古老的环境,去追求现代快节奏的刺激和现代文化的自由浪漫.这就给文化交流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醒我们重视现代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的保护,这两种带有明显差异的文化有着同等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李传军 《寻根》2005,(1):43-45
我国著名的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任美锷院士最近著有《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以大科学家的身份写小科普书,对黄河的历史发展与变化、黄河的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等许多重要问题作了简明扼要而又科学清楚的介绍,这本书对于让普通读者了解黄河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作者在讨论黄河的泥沙问题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文化始终是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中发展的,从时间结构来看,时长时消,繁荣与衰微交替进行;从空间地域来看,此起彼伏,兴衰和凋敝同时存在。这一点对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类型众多、文化模式复杂的大国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当我们仔细审视不同时代体育文化变迁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是影响着中国体育文化变迁曲线的一种重要的驱动力,甚至可以说,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部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史。然而在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变异”现象,为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许多有趣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艺海流金——草原文化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于7月28日至29日在鄂尔多斯进行。艺海流金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是文化部着力打造的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品牌项目,主要为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内地文化界与香港、澳门文化界的交流,密切三地文化界的联系,加深相互间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对茂县凤仪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勘探和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又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在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殉坑的可能属于大型广场性质的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屋基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与中小型聚落的时空组合关系、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互动关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营盘山居民虽以定居农耕为主要生业方式,狩猎及捕捞业也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围绕彩陶制作的装饰和造型艺术,尚红、人殉及猎头等习俗,是营盘山居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渭水文化     
渭水文化霍彦儒渭水文化,是指存在于历史上的渭水流域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文化。渭水,源出于甘肃省渭源县的乌鼠山,东流至陕西潼关入黄河,全长约818公里,是黄河中上游一条最大支流。渭水流域,是指渭水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区域。这一区域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  相似文献   

20.
当新世纪的绚丽曙光开始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跃动,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多边国际交往日趋增加,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更加重要。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新时期的20年间,我国派出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230余起,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390多起。与我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的国家达13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