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尝试霍山县教委教研室刘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近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尝试,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2.
我是如何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张小玲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前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的训练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以此为指导思想,从改革作文教学结构入手,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作文评改的权力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修改、互动批改、合作探索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自改作文,是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说过:“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改的兴趣 1.故事惑化。我常常在课堂上讲有关“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故事,如:福楼拜教莫泊桑改习作,王安石改“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僧推月下门”中“推  相似文献   

5.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作文评改的权力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修改、互动批改、合作探索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一、示范评改,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1、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或习作片段)在多媒…  相似文献   

6.
谈到评改作文,叶圣陶就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主张教师只做引导和指点,改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如果老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判,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一直是压在语文老师肩上的一个沉重负担。为了批改学生的作文,老师可谓费时费力,付出的实在太多了,然而效果却不见得有多好。学生拿到批改的作文以后,大多数只是注目成绩,浏览总评语,然后置之不理,很少反思、修改。尽管如此,大多数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尽心尽责,去完成自以为份内的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高投入低成效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其实,叶圣陶早在1978年发表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就曾经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自我评改作文。如日本的富永大洋提出了“引起共鸣,产生反响”的作文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相互传阅和批改作文,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作文的能力,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尝试着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评改模式:教师示范评改→学生自我评改→学生相互评改→教师只批不改→学生再次修改。  相似文献   

8.
传统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精心指导,对作文的精批细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效甚微。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改’与‘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可见,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  相似文献   

9.
增强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文评改又是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从写作到评改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处理好“评改”,对“写作”的提高影响很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改’与‘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着重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指出 :“中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近年来 ,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考试 ,都不约而同地增大了阅读考题的比重。中学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作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 ,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 152页 )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传统的作文评改法是老师批,学生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虽然花费了很多劳动,但收效甚微。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1993年,我在三年级“注提”实验班进行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九六三年三月提出了作文批改“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一九七八年三月又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叶老这一语文教育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许多有志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规律,总结出了重点改、轮流改、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作文教学要想取得较好效果,关键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认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根据这个精神,我在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改,注重适时点拨,取得了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我在近几年的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尝试将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逐渐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文修改教学模式,其实施的方法步骤如下:一、明确批改原则在实施“作文修改教学模式”初期,要让学生明确  相似文献   

15.
必须把教师从繁重的精批细改中解脱出来。叶至善同志在《父亲教我作文》一文中倾吐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父亲之所以不支笔给我改作文 ,原因也在于他改之后不是我们意思 ,不管是否比我们原意还好。尤其是‘为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话 ,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这确是颇有见地的作文批改心得。叶圣陶先生曾说 :“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由此看来 ,作文批改关键点应在于启发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领悟作文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也就是说 ,在作文批改中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现出来。结合笔者及同仁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探究了小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收到了一些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改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文不厌改”、“月锻日炼”之语,可见,作文多改,自古已然。“自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是一种自我反馈的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写完了,从头至尾读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自改”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良好作业习惯。在实践训练中,我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摸索出“读——改”的策略。(1)自己做读者。每写好一篇作文,我必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自己的习作,自己做自己的读者,边读边修改。朗读——“请双耳做教员”,…  相似文献   

18.
着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说过,“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由此看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作文,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必须把教师从繁重的精批细改中解脱出来。叶至善同志在《父亲教我作文》一文中倾吐了这样的肺腑之言:“父亲之所以不支笔给我改作文,原因也在于他改之后不是我们意思,不管是否比我们原意还好。尤其是‘为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话,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这确是颇有见地的作文批改心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要着重培养学生自  相似文献   

20.
韦小宁 《广西教育》2008,(28):42-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很重要的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