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参与观察法是田野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而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可以说,脱离了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是没有个别访谈或缺少实地田野资料作为支撑的“安乐椅”式的理论研究,而没有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田野调查也不能成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法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正像自然科学工作者需要科学实验获得数据那样,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发现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3.
参与观察法是田野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而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可以说,脱离了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是没有个别访谈或缺少实地田野资料作为支撑的“安乐椅”式的理论研究,而没有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田野调查也不能成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魏庆爽 《林区教学》2014,(10):79-81
田野调查作为一种实地研究方法,被众多社会研究者所使用。田野调查强调从实践出发,通过实地调查、直接观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直接观察、实地调查是其灵魂,而实践性是法学与法学教育的显著特点。田野调查完全符合法学、法学教育的实践特点,二者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田野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蹴而就,要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展开。让学生在与"法学田野"的接触中逐渐领会法学精神,并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5.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法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正像自然科学工作者需要科学实验获得数据那样,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发现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6.
田野调查法是多学科研究常用的有效方法,其对于民间文学研究同样具有可行性。《文化和社会语境下的缅族民间口头文学》是一书基于田野调查的民间文学研究著作。该书将田野调查与缅甸民间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对于研究田野调查方法在缅甸民间文学中的运用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该书作者进行缅族民间口头文学田野调查的分析,阐明田野调查方法在缅甸民间文学运用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不断推广,京津冀方言词存在一体化的可能性。研究京津冀方言词一体化的方法主要有田野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前者是调查发音合作人的方言词使用情况,后者是梳理方言文献所记录的方言词。研究发现,京津冀方言词一体化主要体现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同化,也体现为极少数方言词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导致的类同化。  相似文献   

8.
白佳鑫  刘贞 《大学生》2012,(7):30-31
调查主题:珠三角地区HIV感染者群体生存状态田野调查调查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学系白佳鑫张字琼吴诗敏卢一波调查形式:田野调查(即直接观察,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个案访谈、文献查阅调查摘要: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艾滋病领域的实际状况,呈现在患者视角下发现的艾滋病防治领域的问题。调查主体分为心理、工作、家庭(婚姻)、医疗资源四个部分,问题与建议分为歧视现象分析与NGO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足球科学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运用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法、统计法和逻辑法对中文核心体育期刊刊载的85篇采用了社会调查方法的足球论文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与社会调查的规范操作要求相比,样本论文在运用社会调查方法时,总体、抽样框、抽样方法、回应率和无回应分析等方面的操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研究认为,只有提高社会调查的操作水平和质量,并且重视社会调查的报告与披露问题,才可能提高我国足球科学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学术文讯     
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重视“田野调查”本刊讯张积玉在2005年第5期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撰文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重视资料的“田野调查”。所谓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资料的“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去发掘、整理当年发表相关作品和理论文章的原报、原刊以及原著等文献资料的工作。与古代文学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的生成、保存和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期刊等现代媒介完成的。研究现当代文学,必须重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要强调发掘、整理和使用原报、原刊及原著,即进行文献资料的“田野调查”。这…  相似文献   

11.
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为情态动词等中介语研究提供了两个考察视角,即中介语视角和相应的学习者母语视角。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中介语视角考察,通过检索自建的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较多使用情态动词“must”的义务情态意义及其序列,认识情态意义及其序列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少且错误较多。从学习者母语视角考察既包括分析与情态动词“must”相对应的汉语部分,也包括检索汉语“必须”这一情态表达的相应英语。调查发现,双语转换时母语思维对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习得有影响,但并不显著,对相关情态动词或情态性的运用掌握不足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调查展示了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对中介语研究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法、统计法、调查法与分析法,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维普数据信息资源—镜像站进行文献检索(2007-2011年),对北京24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论文成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1)各个院校论文成果总数分布极不平衡;(2)论文发表主要集中在2009-2011 3个年度;(3)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社会体育、课外锻炼、体育文化4个领域;(4)论文成果发表刊物较均衡,体育专业刊物居多;(5)核心论文成果对高职院校体育借鉴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CNKI(即《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999-2010)发文的被引情况分别从论文被引年代分布、频次分布、被引期刊分布、高频被引论文分布和基金论文被引分布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遵义师范学院学报》论文的总体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2001年-2010年国内两种主要的中小学阶段外语教学研究核心期刊发表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中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特点,发现近年来使用定量分析的分析方法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文章总体呈增长趋势,同时中小学外语教师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软件使用水平较低,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对于量化研究科研方法的了解不够。结果表明基础教育外语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高,对教师发展和培训也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学术论文标题中的标点符号——英汉用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学术论文标题中标点的使用有异也有同。顿号、书名号仅用于汉语学术论文标题;分号、省略号只在英语学术论文标题中出现;破折号、冒号、问号、引号、逗号、感叹号、斜线,英汉标题中都用,但使用频率不同。英汉学术论文标题中,标点符号的不对应是由两种语言标点类别不同造成的,同类标点使用频率不同,则是由英汉标题类型不同和英汉学者对标题选择使用的习惯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跟介词“从”有关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从”表示空间、时间起点的使用规则进行了再归纳,指出当“从”表示空间起点时,除了强调“从”后一般要跟表处所或方位的名词词语外,还应该强调“从”字短语的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即居于动词前作状语;留学生在使用“从”表示时间地点的意义时,容易遗漏“起”、“就”,因而有必要对必须出现“起”、“就”的情况进行归纳。另外,“从”的偏误原因有很多.其中母语负迁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日韩语中,与“从”相对应的格式不止一个,在使用汉语的“从”时,容易与其他介词混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环境"生态化"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学术期刊是研究人员发表最新学术观点的主阵地,期刊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且及时的呈现方式,从期刊论文的计量分析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研究现状,包括教育生态系统因子,"教""学"与"物理环境"三大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研究走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相关研究的文献集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以后,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研究的现状。文章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输入关键词“乡村旅游”分别获取文献123篇和101篇,剔除重合部分,并根据文献质量、分类和内容,选取其中的一些代表文献作为研究的样本,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做出相应评价和展望,以期在把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19.
“阿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社交称谓词,也是我国历代典籍中颇为活跃的常用词。“阿婆”一词自六朝出现以来,词义上就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唐五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词义极为丰富。出现“同名异指”的丰富词义现象,主要和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但也与其亲属称谓词的性质密不可分。“阿婆”丰富的词义带来了语用上的模糊性,今人往往难以辨识古文中“阿婆”的具体所指。同时,古人又善于利用“阿婆”本身语义的模糊来达到实际语用的模糊效果,所以有时则不必过分追求文献中“阿婆”的具体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