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轩 《生活教育》2014,(14):72-74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主体学习的潜能,关键是要让学习主体愿意动、善于动、习惯动,让学生在动中思考、在动中交流、在动中合作、在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2.
配价语法引入汉语后,动结式的配价研究也逐渐深入。根据动结式所带论元,可以分为一价动结式、二价动结式以及三价动结式。近些年随着动结式配价研究的发展,动结式的配位方式也开始受到关注。文章分析动结式的带宾情况及宾语前置的条件,在讨论二价、三价动结式后带宾语通例的基础上,得出动结式在三种情况下宾语往往前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动字;能+动字;得+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相似文献   

4.
口动、手动、脑动,这是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设计有趣的英语学习对话,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愿意口动、手动、脑动,并进行层层铺垫,给学生进行口动、手动、脑动的机会,然后教师对英语课堂生进行清晰有序的讲解,让学生在口动、手动、脑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英语课堂上有效的口动、手动、脑动,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英语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为学生构建活跃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做到口动、手动、脑动。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点的合成运动时,必须正地选取动点和动系,才能使问题易于解决;如果选取不当,会使问题极难解决,甚至无法求解、下面就来谈一谈在选择动点、动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动点不仅对静参考系有绝对运动,而且必须对动参考系有相对运动。因此,动点和动系不能选在同一刚体上。  相似文献   

6.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相似文献   

7.
在求解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运动分析,即选择动点、动系、静系,进而分析三种运动:绝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动点、动系、静系的选择不同,三种运动也随之不同。从理论原则上讲,动点、动系、静系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当然,它们只能分属三个物体,而不能使任何二者同属一个物体,否则就不能构成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例如,把动点、动系选在一个物体上,则不存在相对运动;把动系、静系选在一个物体上,则不存在牵连运动等等,这样都不能构成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但是,即使我们把动点、动系、静系选定为分属三个物体,在理论原则上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其中,有令人欣喜的“动”,也存在大量不合时宜的“动”,如缺少静思的“动”、游离目标的“动”、预先演练的“动”、不加规范的“动”,这些“动”浅、虚、假、乱,说明教师对新课程精神领会不到位,暴露出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虚假浮躁。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动起来,意味着课堂要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能力,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与方法。"动"可以理解为"动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动作概括起来主要有"听"、"看"、"想"、"说"、"做"五个(少数科目还有"闻"的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动鼻)。让学生动起来,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何时动,即"动"的时间问题;怎么动,即"动"的方式问题;为什么动,即"动"的原因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有三种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中动语态,对应的就有主动结构、被动结构和中动结构。英语中动结构具有主动的形式、被动的意义,动词看似不及物,实则及物,它独特的句法构造引发了众多研究。英语中动结构具有原型及家族相似性特征,因此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的中动结构主语和动词可换位还原成逻辑上的动宾结构,非典型中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形式上有变体,主语不一定是逻辑上的受事论元。习得中动结构关键在于掌握中动结构构成的语义语用限制和语义因素,学习者只有整合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及其界面特征,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习得变化发展中的中动结构。  相似文献   

11.
闽南话表示中补结构关系,同普通话显著区别有六种: 1.结果关系,1.1中(动)+副+形,1.2中(动)+有(无),1.3中(动)+有(无)+数量,1.4中(动)+着(呣着)+名; 2.程度关系,2.1中(形)+甲,2.2中(动)+甲,2.3中(形)+齐(无齐、无偌齐),2.4中(动)+大(细)+量; 3.可能关系,3.1中(动)+会(勿会)+谓,3.2中(动)+卜(未)+谓,3.3中(动)+通(呣通)+谓,3.4中(动)+着(免)+谓,3.5会(勿会)+中(动)+得; 4.估诘关系,4.1.1中(动)+敢+会(勿会)+谓,4.1.2中(动)+各(煞、哪、逗)+会(勿会)+谓,4.2.1中(动)+敢+卜(未)+谓,4.2.2中(动)+各(煞、哪、逗)+卜(未)+谓,4.3.1中(动)+敢+通(呣通)+谓,4.3.2中(动)+各(煞、哪、逗)+通(呣通)+谓,4.4.1中(动)+敢+着(免)+谓,4.4.2中(动)+各(煞、哪、逗)+着(免)+谓; 5.比较关系,5.1中(动)+较(上、第一、最)+形,5.2中(动)+较(上、第一、所)+动,5.3中(动)+较(上、第一、最)+有(无),5.4中(动)+较(上、第一、最)+名; 6.期望关系,6.1中(动)+依+形,6.2中(动)+依+动,6.3中(动)+依+大(细)+量,6.4加(添、减、少)+中(动)+数量。  相似文献   

12.
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再重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通过对汉语重动句的实际使用情况的考察,分析了哪些场合一般使用重动句,哪些场合一般不使用重动句,至于既可使用重动句又可使用其他相关句式(把/被字句、话题句、动补句式、动补宾句式等)的情况,重动句倾向于出现在说明原因或结果的语境中;重动句具有一定的口语性特征,多出现在接近口语语体色彩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带给课堂乃至学生的变化更大,这是一种全新的实践与探索。放眼语文课堂,教师在动,学生在动,互动的场面热闹热烈。然而,动之广度,动之深度,动之有效度又如何呢?爱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要动、要想、要做、要说、要辩……作为教师,该如何想学生  相似文献   

14.
汉语动词区分为内动外动(通常说“及物不及物”)两类,最早见于《马氏文通》。以后讲古汉语语法的著作大都沿袭了马氏的这一观点,也把动词分为内动外动(及物不及物)两类。古汉语动词区分为内动外动两类是根困难的。马氏把是否常有宾语做为内动外动的主要标志,这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第一,在某些情况下宾语和补语很难区分;第二,古汉语的使动意动用法,可以使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第三,外  相似文献   

15.
《滨州学院学报》2020,(2):20-23
在综合国内外对眼动数据处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眼动数据处理算法。首先对原始眼动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删除空白数据、消除噪声数据、转换数据格式将眼动坐标数据、飞机坐标数据进行坐标转换;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得到最佳距离值指导聚类,进而得到最佳注视序列;最后用最佳注视序列指导眼动数据的聚类。该算法提高了眼动数据的处理效率及准确度,有助于利用眼动数据处理算法开展眼动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金瓶梅词话》中动结式述语的特点、补语的特点、动结式中“动+宾+补”(VOC)式、动结式带宾语(“动+补+宾”(VCO))的特点、动结式的否定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并辅助计量进行相关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动圆与两定圆相切时,动圆心的轨迹问题.动圆与两定圆均相切,须分:动圆和定圆均内切、动圆和定圆均外切、动圆与定圆F1外切而与定圆F2内切、  相似文献   

18.
智商、情商、动商是人类认知、情感、行动的三角支架,是构成人类发展和前行的基本要素,厘清动商的内涵及价值是进一步探析动商测评模型及培养策略的基础。动商是人类运动能力、运动情感态度、运动行为习惯的测评分数。动商对满足公众对健康的需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公民身体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价值。动商可教可学可发展,要以培养为最终目的,营造好的环境,加强研究,同时发挥学校课程教学的作用,使用动商测评结果引领教师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9.
浅析《论语》的"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41-43,62
<论语>中用"而"的地方多达300多处,作者从句子构成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而"分为"动 而 动( 宾)"、"主 谓 而 不 动"、"动 而 动"、"动 而 动 之"、"动 宾 而 动 也"、"动 而 者……也"、"主谓 而 主谓"、"而已中的'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八大类二十多小类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而"的语法作用作了铺垫,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圆锥曲线中常常涉及与动点、动直线、动弦、动角、动轨迹等有关的最值问题.这些最值问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解法灵活,不易掌握.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