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妙文,历来被推为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游。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逍遥”。何谓“逍遥”呢?尽管历代庄子注家解释不一,但对逍遥的自由自在、无所依托本质是毫无异义的。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一词除了用作文题外,还有一次在文末出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该是超乎寻常意义的“心游”、“神游”了。“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势必决定了庄子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生甚至理想的文字表达,从而折射出庄  相似文献   

3.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6.
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庄子文章的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语言和体裁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逍遥游》作为《庄子》的著名篇章, 被选录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上。在此文中,庄子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可达逍遥境界,并且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8.
<正> 庄子的人生观主旨就是求“无用之用”,或以“无用为大用”。这在《庄子》一书中多有表现,如内篇《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人间世》:“……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到一株大商丘树,“仰而视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在文章中,庄子阐述了怎样才能真正逍遥的问题。这“逍遥”,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而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奇诡浪漫,文理深刻奥妙,结构繁复纷纭,语句估屈聱牙,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地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如何才能达到绝对自由——“逍遥游”的思想境界呢?在该文中,庄子明确指出,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要想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理清《逍遥游》这篇文章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位立志“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①以及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师级人物来说,他将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呢……《逍遥游》这篇文章,粗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作者庄子在想象的空间里信马由缰,自由驰骋。但是细究起来,你会惊奇地…  相似文献   

11.
作为《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围绕着对它的主旨的理解旁征博引,妙解纷呈;但是,说到它的结构,却一直含糊不清,甚至,有人引清代林云铭的话,说它“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复而非复”,由此慨叹“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在难窥其妙处”。似乎因为庄子主张“逍遥”,他就可以“意随笔至随文挥洒”,不循人们的思维规律了。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不管庄子的性格如何,主张如何,他要想使别人看懂他的作品,接受他的观点,就必须遵循人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反映在文章中,必然形成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相似文献   

12.
庄子以《逍遥游》为宗本,把人们理想中的“好的生活”描绘为“游”于“逍遥”之境的幸福.从物我关系的视角来看,“逍遥”在我、在物,也在物我之外,它是物我统一下的个体存在状态及心灵感应.基于这一视角,从执“我”之性而囿于“有所待”的逍遥、与物化一而“游无穷”、“无己”任物而至“无何有之乡”这三个层面,试对《庄子·逍遥游》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亦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拘无束地绝对自由地活动。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基本上是消极的,他的政治主张一般说来也是反动的,但是《庄子》散文作为文学作品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一般都想象丰富,宏放雄肆,壮丽瑰玮,有很浓厚的文学意味。《逍遥游》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首先,《逍遥游》在构思…  相似文献   

14.
郭象《庄子注》对“逍遥游”概念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本意有诸多差异.郭象《逍遥游》篇注文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郭象的“逍遥”观是“足性逍遥”,而《庄子》“逍遥”的本意则是“超越逍遥”.二者具体差异表现在:“小大之辩”与“足性则物齐”、“有待”与“无待”、“足性”与“超越”三方面.通过探究郭象“足性逍遥”观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郭象作出这一重新阐释的真正目的在于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为名教寻求合理性,维护现存统治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逍遥游》所表现的超自然性是庄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写物大之大是为了烘托另一种比物大更大的超自然之大,即道的无限广大,并由此而探讨了人类的小知与大知问题。在此基础上,庄子又直接揭示了逍遥境界的不同层次,即有待逍遥(自然性)和无待逍遥(超自然),而庄子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无待逍遥。庄子还从人、事、物的功用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了无待逍遥所表现的无为与无用的超然价值,并最终表明了其无为人生与无为政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17.
刘越 《文教资料》2011,(29):5-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逍遥游》代表了其思想所推崇的“自由”的最高境界。摆脱了一切束缚追求绝对的精神逍遥,即“游”。作者对《逍遥游》着重从审美的情趣上领略庄子的精神美,作品的文字美。从三个方面探究:波澜壮阔的宇宙美、无羁无绊的人生美、怪生笔端的作品美.解读庄子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和灿烂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因为他没有研究宇宙的本质,因此,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他的哲学没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他也不研究政治问题,也没有参加宗教活动,所以也没有关于善恶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看,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他的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在《逍遥游》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之游。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太好理解的。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文章后,和学生有了下面关于‘销遥游”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