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其自身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不可重复的。但是,这种品格却不是与生俱来或凭空而降的,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林黛玉以前诸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个性品格的涓涓细流,才在《红楼梦》中汇成了黛玉品格的一泓清水.黛玉品格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而且是一种极度升华状态的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文学类作品中有关人物出场方式的大荟萃。其中人物出场各有千秋,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寡众有序,异彩纷呈。而王熙凤、宝玉出场的描写则是众多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笔。 也许读者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在他人身上,而忽略了黛玉的出场,其实黛玉的出场更能体现曹雪芹匠心独运之笔力。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本篇课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红学家公认的泪美人形象,在《红楼梦》前80回中有39次提到了黛玉的泪,但是通读《红楼梦》,林黛玉的笑却远多于泪,前80回中,描写黛玉的笑高达135次,微笑、逗笑、说笑、冷笑、嗤笑各种情态,充满灵气。故而笔者认为,黛玉不但是一位泪美人,更是一位笑美人。文章将从黛玉的笑出发,通过黛玉的笑与书中其他女性笑的比较,剖析黛玉的笑背后的美学意义与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初步的显现,描写宝玉第一次与黛玉见面的场景极为精彩:  相似文献   

5.
自《红楼梦》面世以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为落后时代的叛逆者的形象基本已定型。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探春的性格和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3.学习《红楼梦》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介绍相关知识,搭建阅读赏析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决两个问题:1.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2.贾府的人物关系图。重点研读王熙凤、贾宝玉人物性格的塑造,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方法。一、赏析人物形象《林黛玉进贾府》是通过黛玉的眼睛来展示贾府中各色人物的,那么,在黛玉眼中,贾府中最抢眼的人是谁?(说明:以此为引语,…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永恒魅力不仅仅因为她是悲剧美的集大成者,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她是任情美的代表人物。林黛玉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而又诗才横溢的悲剧气韵打动人心。林黛玉性格的缺憾也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8.
读者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印象深刻,但林黛玉也有笑的时候,如果我们从林黛玉的笑入手,会发现悲悲戚戚、尖酸刻薄、“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也有其舒心畅悦、真诚友善、委以礼全的性格的另一面。曹雪芹正是以塑造人物的多面性格使形象更具有魅力,并且也让读者在领略人物真善美的同时看到其悲惨结局,从而使作品的悲剧内涵更深刻。  相似文献   

9.
黛玉的眼泪     
<正>林黛玉这一形象是因其爱流泪而被读者记住的,这绝非虚言。她的眼泪并非只是相思泪,其复杂的意蕴很值得品味。黛玉的眼泪是感知《红楼梦》和林黛玉情感世界的捷径,也是把握小说情节、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把密钥。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的双重人格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娟 《文教资料》2005,(36):72-74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呼之欲出的形象刻画为我们剖析人性,解读人格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本文意在分析研究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言行,对黛玉的双重人格作一脉络化的梳理,从四个方面展示黛玉丰富而复杂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我不知翻过多少遍了,浊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但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的倾倒,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病西施"——林黛玉。黛玉的容貌娇美有一首诗体现得最为到位:"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为了,落花满地鸟惊飞。"黛玉进贾府之后,凤姐一见,便先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然后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作者是这样描写宝玉眼中、心中的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通过细微小事显示人物个性。《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两句话:“只刚念了《四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本文以此为例说明这一点。《林黛玉进贾府》中突出了林黛玉谨慎细心的性格,林黛玉此次进贾府,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孙女到外婆家,而且是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她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林家的尊严和体面,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初到贾府,贾母看到外孙女自然是爱怜不尽。吃饭时安排黛玉坐在身边,饭后与黛…  相似文献   

13.
正《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之一,在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以来,一直担负着名著导读的重任。这个版块的主题是"总借俊眼传出来",文本通过林黛玉的一双俊眼,把她在贾府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在读者面前。作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黛玉,她的美丽聪明、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分析黛玉形象时,有一处细节不容忽视,这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后四十回关于林黛玉之死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是整个小说悲剧结局的重要契机。对于黛玉之死的情节构置和场面及其气氛的描写,在艺术效果上,必然会揭示出许许多多的社会本质问题,使整个悲剧具有更高的美学意义和认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就黛玉之死这一情节、场面以及气氛的处理,高鹗的续作是成功的,具有艺术摇撼力的。而最近张之的《红楼梦新补》却作了不同的处理,且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这一情节的处理据悉基本随张作,这一情况很值得做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本文将《葬花吟》作为整体来进行叙事学分析,把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曹雪芹作为作者结合起来。虽然林黛玉是故事的叙述者,但《葬花吟》里必然有作者的影子,和其想渗透的思想和意境,很多代词指的绝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作为英译,需要有准确的人称,如何把握叙事视角,这就对翻译提出了难题,本文拟从叙事视角分析三种译本。  相似文献   

16.
曲沐是海内外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他以执着而求真求实之精神研究《红楼梦》,从不迷信权威而只信服真理。无论是人物还是版本研究,他都不仅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而且更敢于否定自己。曲沐以细读实证的方法比较程本和脂本的文字异同,从而正本清源,还原《红楼梦》本来面目。他偏爱研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特别是对林黛玉的研究更是情有独钟,研究时间最长,参悟最透,真知灼见亦最多,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观照她,为黛玉写心,画出她的的才情花魂。曲沐在学术风格上严谨而细腻,严守学术规范。对于《红楼梦》文本和人物形象的发掘,他皆以大量厚实的文本和文献资料佐证,绝不虚谈空想。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林黛玉的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率真而稍显尖刻,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所不能及的。从对《红楼梦》语言的整体风格进行论述,引入对林黛玉语言特点的分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林黛玉和"红楼"其它女性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突显出黛玉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醉心《红楼梦》月余,有幸识得黛玉真容。林黛玉何苦走进《红楼梦》。因为贾府本来就已钗裙环聚,根本不必再添个“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她无她并不紧要,且贾府终还是不稀罕林黛玉,“宝姐姐”贤惠温柔,早已为贾府内定为“宝二爷”的妻室。黛玉呢,她只能干呕闷气,只配在“宝二爷”新婚燕尔之时含恨而去,换来的不过是一滴泪,一捧诗卷残  相似文献   

19.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0.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一文,人物出场描写,文字精彩,为人称道,毋需赘述。而其中单就人物外貌描写而言,可谓匠心独运,有着无穷艺术魅力,颇堪玩味。林黛玉投身贾府,这位“绛株仙草”现身,是为贾府上下注目,黛玉首次亮相在贾母众人面前,作者却没有去描写她的外貌形象。这是为何?黛玉年幼丧母投靠贾府,一路舟车劳顿,终于见到了外祖母,一种找到依傍的感觉油然而生;贾母见到外孙女,自然想起女儿贾敏早亡,对黛玉的怜爱之心倍加,祖孙两人见面,此时难免抱头痛哭。可想,这时作者是不可能腾出笔墨去写黛玉“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