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越绝书》本无作者信息、成书年代、篇卷数目,加之其成书过程复杂,因而后代学者对其研究甚少。自学术界活跃起来,对其进行校勘、校注、翻译,研究至今成绩颇丰,而版本和作者的研究也有一些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CEO的书架上,只有5%至6%的书是商业管理类的书。他们读的书或者他们接触的那些知识和信息,都是跟商业本身无关的。他们之所以去读那些书是因为他稀缺这种东西。IBM对知识(本句中,这个"知识"是广义的,后面提到的"知识"是狭义的——作者注)有个分类,分为四级,最底层的那个叫数据。数据之上才能够形成信息,它是经过提炼的数据。信息之  相似文献   

3.
刘鹗是清末实业家和小说家,其写作的《老残游记》一书,寄托了作者的身世、家国、社会、种教之感情,在文学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可谓是一部感情寄托书、政治宣言书、学派传道书、作者自辩书、文学风骚书。  相似文献   

4.
一、读什么书——培养学生自主择书的能力 1.授其自主择书法.检视阅读也叫略读或预读,这种类型的阅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抓住这本书的重点,并判断其阅读的价值.很多同学在阅读新书时,往往从正文第一个章节开始,却忽视书中很多有意义的信息,如作者介绍、目录、内容简介、序等.事实上,这些信息都是能快速了解这本书内...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封面文字的设计必须与书籍内容、作者的形象等书籍的相关信息相应.古人云:字如其人.适合的封面文字设计,使人见字如见书,窥豹一斑,就能对书籍的写作风格,作者的艺术形象等信息有所了解,有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相似文献   

6.
一、容易混淆的作品 1.《汉书》与《后汉书》 两书均为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作者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南北朝史学家范哗。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对《醒世姻缘传》作者多有争议,存疑作者多为山东籍人士。根据书中提到的地理坐标的细节考证,两位河南籍官员"李粹然"和"李纯治"的相关史实与人物原型的考论,和小说提供的其他细节信息,推考出作者应是生活在明末崇祯年间的河南人士。学界以前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高段课外阅读指导课《西游记》。阅读篇章《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教学目的1.了解故事的大意,关注故事情节,透过语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积累语言。2.通过阅读指导相关文章,学会阅读方法,走进推荐书籍《西游记》。3.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课前谈话师:听说,咱们班上的同学特别爱看课外书,一说到书就侃侃而谈,津津乐道!想不想露一手?好,听清楚了,我给你们三个信息,你们要从这三个信息中猜出两点:第一,这是什么书?第二,书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在上《最大的“书”》。课题引出后,孩子们开始质疑:为什么“书”要加引号?这本“书”指什么?为什么把岩石比作最大的“书”?接下来是孩子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孩子们很快弄明白了这些问题。生:因为岩石上记录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作者把岩石比作“书”。师:是的,有心人会发现,许多像岩石一样的物质,它们的身上记录着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像一本书一样,传递着信息,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书”?(生开始思索议论)生:通过养金鱼,我发现金鱼吃东西没有节制,很容易胀…  相似文献   

10.
将书读活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读书,就是要将死书读活,与书做朋友,交流对话,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及其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使自己增长智慧、知识,增添快乐和力量,收"开卷有益"之效。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书?书就是人用文字及图画将天然的事物或作者的理想记载下来的一种东西。这个定义如果恰当,那么世界上的书可以分为几类:一、原著,含有作者独见的事实、新理想、新意见。二、综述,作者对某某问题搜集的事实,发表的意见,精华丛聚,配置有条,参与己见。三、选著,择录大著作精华,不遗要点,不失真谛。四、窃著,窃著著者,名曰书盗。既然书的种类是如此不同,读书的人应该注意选择。  相似文献   

12.
郭跃辉 《语文学习》2023,(11):81-85
<正>拿到一本书,我一般会“三看”:一看作者,二看目录,三看前言和后记,通过三方面的信息判断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对于《“1+X”文言文专题阅读》这套书,也不例外。我首先关注到了四位编者的信息,尤炜老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副主任,我在各大期刊都拜读过尤老师的论文;陈恒舒、高笑可、张珊三位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单凭这几个名头,就可以判断本书的质量应该是很高的。通过目录和前言,我认为这套书值得一读。阅读了这套书后,我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套有用、好用、可用的书!  相似文献   

13.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动荡乱离,《明季南北略》即是记录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作者计六奇心系明朝,试图以此书来总结明朝由乱而亡的历史教训,寄托自己炽烈的民族感情,并希望以此书留名于世。书中保留了明清之际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关于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的史料,有许多是不见于他书的珍贵记载;同时,书中许多记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和见闻,更加真实可信,为其他史料所不及;计六奇一生湮没无闻,书中有关的写作经历,也是了解作者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长长的暑假就像一本精彩的书,作者是我们自己,内容是我们在阳光下五彩的生活。厚厚的《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7、8暑假合刊也是一本精彩的书,作者同样是我们自己,内容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我们熟悉的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主要是:读者必须来到图书馆查询、检索、借阅,且只能获取题名、作者、主题词、馆藏等有限的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之间的服务也只能停留在你问我答、你借书我取书的状态。而网络图书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条件是读者只需拥有一台可以接通internet的计算机终端。  相似文献   

16.
写书、编书,都想给书定个好名字,古今书之命名可谓多种多样,犹如春天的百花,争奇斗艳,各呈色态.有的书名含义明显,一看便知,有的则含义隐曲,不进行一番考查,是不容易了解的.含义隐曲的书名,往往揭示了书的内容、成书的时间和地点,或者揭示了作者的身世、作者的遭遇、作者的情趣.了解书名的含义对理解书的内容、成书的背景、作者的思想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17.
《两地书》对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作品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原信对照,《两地书》的改动是显而易见的。从传记文学理论“尊重历史”的审美原则看,《两地书》的改动有意篡改了元初的、历史事实的真实,呈现的是作者彼一时的现实的内心真实。这种改动是由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作者的主观意识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正>以前我读书读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好像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把书看完,效果怎么样呢?看小说只在意结局,看随笔就佩服一下作者生动细腻的文笔,看知识信息类的书就不停地发出"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面啊"的感叹。想起我看过的那一摞摞书,我记不清多少内容,也说不出一二三。  相似文献   

19.
张佩  刘复生 《天中学刊》2011,26(4):13-15
《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这部书是木斋用情感来书写的,因此阅读此书就很容易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作者在书中用简单、自然、典雅、看似清淡的文字,呈现出了情感记忆中那段深刻、复杂、琐细的知青岁月。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的读书生涯中,真正能感动我的书,一般在两个方面,一是书的内容;二是书的作者。而在这两个方面中,真正让我感动的一般又只是一个方面。比如《红楼梦》,我读过好多遍,书里的那些人一直没有真正令我为之情感震动的,而书的作者曹氏却使我打心眼里感同身受的不得了。《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这本书则不然,它虽然从文学角度上讲,不能够算是精品,可是的的确确让我即为书的内容感动,又为书的作者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