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的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或烦闷的体验。语文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可忽视。例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少同学不喜欢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讨厌的事,总是敷衍塞责,应付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认为.多读一本书,少读一本书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认为一二个月的语文课不上,也不感到有什么损失。对语文课不是“心驰神往”,而是“恹恹欲睡”。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前不少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功夫去钻研、去讲解。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作文教学难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切身感受。在应试教育之下,作文教学只为考试服务,导致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使”,对作文充满了厌恶情绪。每逢作文训练,学生大都冥思苦想,硬“挤”出一篇文章了事。当我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抓耳挠腮、苦笑相觑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时候;当我批阅作文的乏味就如同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回味学生咀嚼过的馍的时候,我常常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觉得自己在作文教学中付出的心血与精力可谓不少,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还是“涛声依…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在小学所有的课程中,语文应该是最富有生活情趣、最丰富多采的。作文更应该是这门学科的“花中之花”。然而现在语文课竟成了不受欢迎的枯燥无味的一门课,作文更是“倍受冷落”。不少学生正在“远离”作文,“厌倦”甚至“厌恶”作文。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相似文献   

5.
孔样立 《课外阅读》2011,(1):199-199
一次语文课上,我问学生:“你们认为语文作业中什么最难?”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作文。”学生为什么普遍认为作文这么难呢?我认为主要是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脑子里缺少写作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学会积累。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读出“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7.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作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上存在盲点:认为作文教学无所谓“新旧”,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本能反弹”,也就是传统的“写写练练、练练写写”而己。  相似文献   

8.
王秋红 《考试周刊》2012,(39):21-21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四种能力中,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作文在高考试卷中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全国卷的60分,或是福建卷的70分,甚至有比较偏激的看法,认为整份语文试卷,写一篇文章就足以测试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了。不管什么看法,或  相似文献   

10.
张赛男 《文教资料》2006,(22):96-97
语文教学的两大内容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语文老师除了要上好课,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但不少教师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分开来进行教学,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一般每周只有五节语文课,两周才写一篇作文,用于作文上的时间实在太少了。而每个学生都要面临高考的挑战,作文就占了六十分,如果作文出了问题,则有可…  相似文献   

11.
吴颖毅 《现代语文》2008,(11):67-68
不少学生对语文这门基础工具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不重视语文学习,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爱读小说,可见他们并非不喜欢“语文”,而是不喜欢“语文课”。那么问题就出在语文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如果仅仅靠空洞贫乏的说教,要想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恐怕是收效甚微的。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不少的语文教师认为,为了完成听、说、读、写的教学任务,而死啃书本,这语文课是越上越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浓。针对教师们的这种观点,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活”字上下功夫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学语文的规律。一方面,语文教学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重视不够,其结果是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字、词、句、篇,在实际生活或学习中却不会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不少学生听话不得要领,说话、作文语无伦次,读书不解其意,即把语文学“死”了。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即使课余时间很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很少喜欢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下水作文”就是在学生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就该作文命题写的范文。它可出现在学生作文前、作文中、作文后。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提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许多语文老师也确实写了不少下水作文。那么写“下水作文”的利弊得失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教育思...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没语文课以训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在妨碍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那就是所谓的“标准化模式”。写作教学中受这“模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刘洁 《文教资料》2006,(1):110-11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算作文了,有的学生说:“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还有的学生说:“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的各种考试都没作文这个项目就好了。”这些都是被动作文心理的反映。为什么不少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呢?可以概括为“没有东西写”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过程,是要变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一、低年级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初中生对新事物有很浓的兴趣,可是,一旦他们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逐渐消逝,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和烦闷的表现。逆反心理在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我的体会。一…  相似文献   

18.
徐根兰 《学子》2013,(8):79-79
什么叫作文?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顾名思义,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可是,日前小学作文严重存在两种弊病:一是要求过高,追求文学化倾向;二是教师的指导重于形式而轻内容,导致学生抄袭或套作范文,甚至产生"畏文"情绪,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写出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  相似文献   

19.
徐根兰 《学子》2013,(9):79
什么叫作文?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顾名思义,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可是,日前小学作文严重存在两种弊病:一是要求过高,追求文学化倾向;二是教师的指导重于形式而轻内容,导致学生抄袭或套作范文,甚至产生"畏文"情绪,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写出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  相似文献   

20.
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主要标志之一。作文教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怎么写”,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学生被当作消极的接受知识的贮存器,造成学生作文脱离实际,对作文无激情。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必须重视学生的写作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