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文学语言在具体的作品中作为文本而存在,它总是与社会文化形成一种互文性的对话关系.要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重要之点是进入语境,把文学语言文本放到语境中去把握.文学语言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与互构.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意义,重要的是放到"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中去把握.语境大体上可以分为语境1、语境2和语境3三个层级.文学语言文本受社会文化文本的制约,它同时又丰富了社会文化文本,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2.
师生与"语文文本"的对话是阅读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基本特征有读者(师生)与文本互为主体,读者与文本平等交流,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以及文本解读的差异认同;语文文本由文学语言文本和科学语言文本组成,文学语言模糊多义而不确定,因而与文学语言文本的对话倡导"百家争鸣"式的解读,科学语言准确明晰,因此与科学语言文本对话则要求尽可能追索文本(作者)的原意,以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小说文本的语体,也即其风格特色的生成是由其叙述话语在语音、词汇、语调、语境等多方面的特点共同构成的。要辨认和确定作家的语体可以从其语言类型的选择、叙事语式、语言的审美变异、节奏调控、语境审美蕴味的生成等方面来考察。本文试从海明威作品的口语化叙述、用对话来反映主题、省略直接信息、象征的隐喻、反讽的张力等几大方面的写作特点为例来阐述作家独特语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池莉的汉味小说用充满武汉地方风味的文学语言描绘着武汉的风土人情,讲述着武汉人的故事,塑造着武汉人的文化精神。本文从"汉味"风土人情、"汉味"人物和精神、"汉味"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池莉小说中的"汉味"。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以悲悯的人文关怀及优雅的创作意境响彻文坛,其儿童文学语言风格富有特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文以曹文轩的儿童小说《草房子》中的语言为例,以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为工具,将文学评论和语言学的理论相互结合,进行了一次对儿童文学小说中语言特色的研究探索,以期为文学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讨论的文学语言是狭义的,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的语言形态,是创作主体情感表达的媒介。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学语言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情感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直率表情法和蕴藉表情法。  相似文献   

7.
语境指上下文语言环境和文化语境,语境能够影响语言的语义和表达。对主体语言行为的准确理解往往是通过语境来完成。文本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依赖语境而产生。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信息转换活动,当文本语言被准确理解时,翻译活动才得以实现。本文探讨在语境关照下的商务文本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在从话语层面来解读徐坤小说的基础上,挖掘了当今社会背景下女性依然摆脱不开的失语困境以及建构女性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并体验徐坤认识女性命运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鲁迅、茅盾、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性语段为例,从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两个方面对其语音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发现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是作家语言个性在语音底层的主要表现,而语言个性是形成作家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为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声律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徐坤作品中,其选择的诸如广场、足球、鱼、紫禁城等意象对在这个文化失范、信仰缺失的时代,折射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尴尬境地,这恰是徐坤内心的回应,即张扬女性意识、颠覆男性中心、建构女性的话语体系的深层要求。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文学教学偏离了文学的本位 ,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魅力。文学的教学必须依靠文学的手段 :灌注文学情感 ,生成文学意象 ,运用文学语言和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13.
《过秦论》、《六国论》堪称古代史论中的“双璧”、饰史事以立论,展文采以进讽是两文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 史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语言的“溢恶”,是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提供了感知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溢恶”,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脚色,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文学语言“溢恶”的表现,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语言的“溢恶”必须在审美理想的观照下,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6.
《史记》之"太史公曰"在文学史上具有开百代之先的地位。作为论赞,它附同于本纪、表、书、世家以及列传,并同它们一起组织起《史记》完整的结构。在烘托主文本的同时,也汇筑起了"太史公曰"作为表情达意的独特文本所具备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化批评的提出是基于对文学的文化学认识。文学文化批评把保持自主的广度、批判的力度和科学的态度作为自己的基本立足点。文学文化批评的基本对象是文学文本 ,研究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其基本任务。把握文本中的文化精神 ,必须思考其为人们提供的文化视界的性质 ,辨析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文化认知控制的属性 ,评价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情感体验的取向与质量 ,看其是否能激发人们对自己文化的反思 ,并能给人们以价值更新的启示 ,为人们优化自己的意义世界提供精神资源。文学文化批评的最终目的 ,在于促使社会自觉维护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地革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愤怒"对于经济科学是无足轻重的,但对"诗"来说,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学是人学",人本身是特别富有情感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情感就决定着他创作的成败。情感不仅是文学艺术创造的动力,它还会转化为创造本身必不可少的材料;真情实感可以孕育新的语言;文学艺术家追求的是"有情之天下";情感还最终使文艺作品的选材具有了主观性。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欧化现象是鸦片战争以来英汉语言接触的产物。借助汉语语料库对“被”字结构在不同时期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可以验证以往汉语欧化研究中对“被”字结构的各种讨论。欧化对汉语本体带来影响,汉语语法欧化的实质就是欧洲语言形态成分在汉语中的借鉴和使用,其结果就是造成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复杂、冗长的句子,而这种语言特点已经成为汉语的一种不得不接受的变体。  相似文献   

20.
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理论"是新世纪人文科学研究面临的一种文化语境,也是关乎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某种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生产的路径与转向。"后理论"代表了一个思想生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理论价值转向的到来,为文学理论知识图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改变了文学理论的知识面貌、知识范式与理论表征,也促使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更加注重以多样化的形态面向文化政治与公共领域,更加突出反思性与思想生产的深度整和,以及在价值定向与价值选择方面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