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者介绍:古华,原名罗鸿玉,电影编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芙蓉镇》《山川呼啸》,中短篇小说集《金叶木莲》《姐姐寨》《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相似文献   

2.
电影《芙蓉镇》符合20世纪新时期电影人道主义主题内涵。同时,它还揭示了特殊年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不同女性的表现使电影充分展现了女性人格的复杂。在此基础上,《芙蓉镇》彰显出其在女性研究方面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芙蓉镇记游     
暑假随旅游团到湘西观光。在莽莽苍苍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山村小镇芙蓉镇。芙蓉镇离张家界市约100余公里,在时而平坦、时而陡峭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三四个小时后终于抵达小镇。芙蓉镇原名王村镇,后因电影《芙蓉镇》摄制组驻扎王  相似文献   

4.
芙蓉镇     
小维 《现代语文》2005,(12):43-43
《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芙蓉镇,人称“芙蓉仙子”的胡玉音跟丈夫黎桂桂开了一个豆腐坊,以卖米豆腐为生,夫妻俩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盖起了新房。可这一切却引起了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车轮辘辘碾过,辙印似乎随风飘去,又似乎留在人们心里的某个角落。“文化大革命”对平民百姓的世态情俗、生活都产生影响。古华的《芙蓉镇》展示了山村芙蓉镇真实的风云画卷,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观出发,带领读者走进芙蓉镇,走进历史真实,探索芙蓉镇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芙蓉镇》,十五、六万字,置于长篇小说之林,远非鸿篇钜制,然而它的份量却很沉。在小说“长”风难煞的今日,《芙蓉镇》是难得之作。它创造了几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严酷的乡村之歌”(《芙蓉镇》作者自序),概括了我国当代农村、乡镇生活二十余年的风雨变迁,描绘了一幅幅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社会风俗画,世态民情图。它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容量,实在是一些洋洋  相似文献   

7.
《芙蓉镇》是一部在新时期彻底摆脱"文革"束缚的长篇农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政治观念束缚的逃脱。本文主要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出发,分析了《芙蓉镇》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吊脚楼     
我的家乡在湘西山区的一个古镇——芙蓉镇。其实古镇原名叫王村镇,因为谢晋导演的一部电影《芙蓉镇》在我们村拍摄而改了名。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是原湘西王府所在地。芙蓉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好地方。古镇的街道弯弯曲曲,沿着石头台阶步行,可以通往山  相似文献   

9.
芙蓉古镇     
芙蓉镇是湘西的一个小镇,本名叫王村,因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据说沈从文的客船在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静静地停泊在码头,那应该是一个美丽、难忘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老师出生于《普通人家》,住在《芙蓉镇》《竹林街15号》的《小小得月楼》上。她《十六岁花季》考上了《女子师范》,实现了当《人民教师》的愿望。她《十九岁年华》从《师  相似文献   

11.
在经典重评的语境下,《芙蓉镇》的异质性被发现,它颠倒了主流文学叙事中的英雄传统,塑造了一个孱弱的男性世界;通过大胆而带有伦理意味的女性身体书写,表达了为国家话语所掩盖的个人欲望的合理性;在借鉴主流叙事模式的同时,大量使用乡土资源,形成了具有独立视域的地方性知识。我们可以把《芙蓉镇》看作重建当下文学传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芙蓉镇》深层结构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芙蓉镇》,当代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八一年,小说出版后,很快获得“茅盾文学奖”。八六年,搬上银幕,在国产影片普遍遭到冷落的情况下,却意外叫坐,获得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芙蓉镇》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为什么在新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独占一席  相似文献   

13.
湘西永顺县王村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因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故又名芙蓉镇。它位于酉水之滨,上通川黔,下达洞庭,素有"楚蜀通津"之称。芙蓉镇四周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  相似文献   

14.
子由 《家长》2013,(6):24-26
姜文,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及编剧。姜文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毕业后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不到30岁已主演六部代表作:《末代皇后》《芙蓉镇》《红高粱》《本命年粼春桃》《大太监李莲英》。这几部影片,再加上他在九十年代末期主演的《秦颂》和《有话好好说》,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今影坛影帝的地位。姜文除了在表演艺术上一再证明他独特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今天,历史沉淀下的中国文学不仅仅将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我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奉献。尤其是《芙蓉镇》这部具有反思特性的文学,以它对个体劳动者人性美以及女性美的塑造,将"五四"文学西方现代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原有的巅峰文学传统巧妙的打破。《芙蓉镇》这部瑰丽的宝藏,其"新时期"下的人性论,是对20世纪60、70年代革命斗争的正当性瓦解,从根本上形成了新生活政治。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芙蓉镇》以1963年、1964年、1969年和1979年4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为背景,以湖南一个3省交界的偏僻小镇——芙蓉镇为舞台,通过胡玉音、秦书田、王秋赦等人物近20年来的颠沛沉浮,揭示了历史的曲折进程,彻底否定了极左路线,表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宣告了“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彻底终结。在艺术上,小说以浓缩化和浮雕式的叙述体现社会生活的风俗化,使其文学语言别具韵味,各呈斑斓。也正因此,《芙蓉镇》不仅因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而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也因出色的艺术品格跻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列。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现实主义小说,古华的《芙蓉镇》充分表明后发现代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表面讲述的是个人故事,实际表现的是国家命运。小说建构了一个由党性、经济指标和道德伦理组成的价值判断系统。但就本质而言,党性是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原则,党的主流意志是其最高意志,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意志必须以党的意志为转移,个人意志只有非常狭隘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众多优秀的小城小说中,《芙蓉镇》和《小城无故事》为我们唱了一曲真情与正义的赞歌。这是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学传统的连接,也是对"反现代性"文学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国民性,一个充满历史忧伤的话题,虽然人们不愿去记忆,但在中国的现代征程上却不能忽视它的障碍性存在。古华、张玮、韩少功虽没有刻意暴露国民性创伤,但作家们却分明警醒着人们关注现代国民性。本立足于这一话题,通过《芙蓉镇》、《古船》、《爸爸爸》的本阐释,指出国民性改造是现代化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谈《芙蓉镇》的人物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唱出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它一问世,就轰动了文坛,国内有人称它是近年来反映当代农村生活长篇小说的“一个重大的突破,一个新的标志”;国外旅法华侨、汉学家李治华先生则称它是“一部罕见的杰作”。《芙蓉镇》驰名中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