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孚麟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0年3月11日下午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使我陷入极大的悲痛,难以自已。10日下午,我同报社几位同志,还到医院看望过他,虽明知他病已不起,却万没有想到竟走得这样急促。孚麟同志是党的忠贞儿女,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在1948年春,参加了同党有密切联系的进步报纸——开封《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的工作,开始了漫长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长江日报》两年多来注重抓好青年记者成长关键期的培养工作,从思想、业务和机制上,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成长的“生态环境”,使一批青年记者脱颖而出,逐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长江日报》采取的“抓关键”.就是抓住年轻记者参加新闻工作头两三年的重要时期,从政治思想和新闻业务两方面加强培养,着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敬业、爱业的热情,产生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在动力;“压担子”,就是通过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采用“逼”和“压”的外力作用,并勇于放手让崭露头角的青年记者在重头报道中挑大梁,使他…  相似文献   

3.
在1980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姜德明同志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回忆文章《想起〈鲁迅晚报〉》。在文章的最后,他无限感慨地说:“事隔三十几年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过《鲁迅晚报》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恐怕人们更要隔膜了。真希望当年参加过《鲁迅晚报》工作的同志能回忆一下这份晚报的诞生,以及  相似文献   

4.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5.
我和陈仲雍同志同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但直到我年届花甲时才有缘和他相识。1988年初夏,时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边春光同志,召集北京出版界的一些同志开会,研究《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案。参加会议的同志中只有一位我没有见过,听别人介绍,才知道他叫陈仲雍,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全书》编纂  相似文献   

6.
全国解放后,从50年代直至80年代,我都在廖承志同志直接领导之下工作,多次倾听他对海外华侨和港澳新闻工作的指示。根据《廖承志文集》和我的记忆,他的新闻思想和教诲,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研究资料》第十四辑刊登了冯英子同志的一篇《力报十年》。由于他没有参加过长沙《力报》和邵阳《力报》的初期工作,情况不甚了解,这一段时期的资料是我提供给他的。我当时单凭记忆,挥毫乱涂,对这一时期的情况遗漏不少。近来,湖南日报新闻研究室正在湖南图书馆清理旧社会的报刊,我也间常去看看,单就《力报》的史料言,我发现1980年给英子的资料便有不少错误,特此分条补正,并向英子道歉。  相似文献   

8.
邓拓同志是我的福州同乡,又是高中同学,而且曾经一度同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我和邓拓同志开始经常联系,是在一九五九年《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改版以后。由于我参加编辑《东风》副刊,曾向邓拓同志组稿,并请求他给予协助。在这中间,邓拓同志为《东风》写了不少  相似文献   

9.
陈其襄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回忆几十年来和其襄交往的种种情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1935年春天,新知书店创办不久,我在华应申同志陪同下曾经到生活书店见到过其襄,知道其襄是参加《生活》周刊工作的第一个练习生,这时已经成了业务骨干了。他态度和蔼,思想进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抗日战争期间,听说他曾经在南昌、金华等地担任生活书店分店经理。1937年10月,在南昌参加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读词典三昧     
最近读了王超然同志题为《读报三味》的文章(见《长江日报》1996年7月15日第11版),获益匪浅,但没有读懂标题,求助于几种工具书,原来作者指的“三味”,其实是“三昧”。为什么是“三昧”,而不是“三味”,那我们就向  相似文献   

11.
杨玉辰是我的战友,但我在部队时没有见过他的面,只是从《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报通讯》上经常见到他的大作——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思想评沦、杂文、新闻理论和诗歌,散文、山东快书、快版书和诗歌等方面的作品。有的文章,被我作为范文来读。 1990年8月的一天,我到军报通联处索取《新闻  相似文献   

12.
杭州的秋天是艳丽的。高爽的晴空,绚烂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冠西同志的家座落在西子湖畔的一条深巷里。我去访问他时,庭院里的几株老桂树正散发着醉人的香气。冠西同志从四十年代初编《战旗报》、《大众日报》起,到今年止,在新闻工作这块“园地”里耕耘了整整四十五年。现在,他还担任着浙江省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八年八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的北京既是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堡垒。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特别是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几十年后,已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毛泽东同志,还多次提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当时的教师邵飘萍。(见斯诺《西行漫记》127页、《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期)毛泽东同志到达北京后,经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介绍,来到李大  相似文献   

14.
接到编辑部的采访任务,星期三我打电话与温济泽同志约采访时间,没想到,温老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星期四《当代新闻学》编委的同志们到温老家中谈话;星期六温老要准备去山东参加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会;星期五能见我,但只能是上午,下午还要接待中国报刊报记者的采访。真够忙的。温济泽同志从1943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部工作开始,至今已经历了43年的新闻生涯。43年,他涉足报纸、通讯社、电台、新闻教育领域,是新闻界少有的全能手。他曾是新  相似文献   

15.
去年,《长江日报》发动了一场“旗帜鲜明反迷信”的战役报道,连续组织新闻、评论、专访等文章,宣传持续半年多时间,取得两个效果:其一,群众街谈巷议,有20余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呼应,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政府采取了坚决取缔封建迷信活动的种种措施。其二,这一系列报道的首篇,一条400多字的消息《“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获得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次报道的影响很大,全国政协曾派出高层调研组,调查《长江日报》宣传反迷信始末,称道《长江日报》打响新形势下反击封建迷信宣传报道“第一枪”。  相似文献   

16.
记者,记者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 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多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业的春天,必然要催结新闻科研的硕果。暨南大学副教授程天敏同志编著的《新闻写作学》,是在这春天里出现的一个喜果。 30多年来,我与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得知程天敏同志这本书的出版,自然高兴,但若要为之写《序》,确实为难。这是因为我毕竟不是新闻写作学的研究人员,还有点自知之明,唯恐力不胜任。只是天敏同志对我过奖,自南来暨大任教,几次将讲授大纲送来过目,每每拜读,总觉比他6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讲授,有不少新的概括。现在出版的《新闻写作学》,可以说是他数十年教学实践的结晶。既然对此书有那么一段思想沟通,虽感为难,亦不便推辞。新闻写作学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兴起、发展而逐渐  相似文献   

18.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19.
老新闻工作者冯英子同志年已古稀,他学习和工作的劲头,却不减当年。 1932年,他参加了新闻工作。1937年,经范长江同志推荐,担任《大公报》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报界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经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中有人要给他参谋街头,聘他担任《民国日报》主编和《和平日报》经理,他都谢绝了。最后,他毅然去香港,在夏衍主办的《周末》报工作。1953年回上海后,先在《新闻报》后调《新民晚报》工作。他擅长写通讯,也擅长写杂文。前几年,他参加全国记协组织的“长江行”采访活动,写了一系列生动的通讯,汇集出  相似文献   

20.
喜爱曲艺创作的刘建勋,怎么还“迷”上了新闻写作? 要解开这个“谜”,时钟还得回拨到1957年2月12日。这天,他写的通讯《医生病人心连心》,被武汉《长江日报》刊登,这是他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新闻作品。从此,只上过一学期初级师范就辍学当学徒的刘建勋,开始和新闻结缘。尽管,命运之神将他安排到银行系统工作了20几个春秋,却没能阻止他辛勤的笔耕,多年来不断有一篇又一篇的稿件被报刊、电台所采用。1980年,刘建勋因病提前从银行退休了,如愿以偿地来到省戏剧研究所,任《传奇故事》编辑。按理说,从此他可以集中精力搞创作了。可当他看到河南曲艺界有一批老艺人为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