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心理测验法对辽宁省21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体育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5027名本、专科学生进行了人格特征、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特征、自我意识、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恋爱观等8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表明:辽宁省体育大学生在人格特征、自我意识、兴趣品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特征。在体育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比较中发现,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普通大学生。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组别的辽宁省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比较结果表明:男生优于女生;一、四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二、三年级则相对较差;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城审与乡村学生心理存在差异并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因素的测试,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稳定性、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4种个性特征总体状态良好,心理健康水平总体高于普通人群;男女生在稳定性与忧虑性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年级之间个性心理健康表现出“两头好、中间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UPI对232名体育学院大学生追踪研究表明:(1)体院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专业、性别、家庭出身和来源地差异。(2)在大学4年里,体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与普通人群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非体育类学生相比只在“强迫性”方面差异显著,也就是说体育运动对于强迫症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2)体育类大学生在性别、城乡和年级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卫生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5.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症状检核表(SCL-90),对1193名不同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和分析比较,其中有体育专业(N1=323)、机械专业(N2=555)、医学专业(N3=202)和艺术专业(N4=113)。经.05水平T检验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常模比较接近,在个别因子上优于国内常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据此,提出大学生应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我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男大学生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更好的体育锻炼手段来促进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取SCL-90量表等工具,对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在校男大学生共480人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 1)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男大学生;(2)参加集体项目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男大学生。结论:长时间,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沈阳市高校啦啦操运动员和普通女大学生自信水平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啦啦操运动对女大学生自信水平影响的探讨,旨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PSCC)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250名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和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水平不同,心理健康组学生的身体自我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身体自我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身体吸引力因子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这一结果为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文献及问卷调查,对辽宁省普通高等师范院校99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辽宁省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略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状况明显高于全国大学一年级学生平均水平并存在着差异,男生落后于女生,乡村落后于城市。本文提出了结合师范院校的特点,构建高师体育教育新体系,通过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方式,研究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为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法对“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加深了对体育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培养能力,还是在强化特长、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都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法对"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加深了对体育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培养能力,还是在强化特长、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都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环境的现有研究基础上,针对大学体育课堂的特点,修订了大学体育课堂环境的调查问卷.在湖南省四所大学中抽样施测,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问卷信度效度理想,满足研究的需要.同时,依据问卷的各维度对大学体育课堂环境现状的一般特点进行分析,分析说明大学体育课堂环境总体较好,但在创新、个性化维度中还有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与其体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勤 《体育学刊》2004,11(2):110-112
通过问卷调查和体质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的程度与其体质之间的关系。结论: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合格率高,机能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优于不喜欢体育课和对体育课喜欢程度一般的学生;肥胖学生体质合格率和喜欢体育课的比例偏低;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体质状况良好的结果,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傅强  张溪 《浙江体育科学》2002,24(4):21-22,28
形体课选择乐曲是一门艺术,一首好的乐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启发她们内在的美感,使她们能随着乐曲的旋律把动作完成得更准确、更优美。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音乐与形体课教学的有机联系上,着重阐述了乐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型"教学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运用献、调查、对比和实践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了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体育课“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增加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自由度,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采用分项、分层教学,完善了考试办法。体育课“俱乐部型”教学模式适合于高校,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社会发展为背景,分析了社会结构的演进过程与休闲体育发展的阶层差异.研究认为,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分层客观存在,各阶层因职业特点和对社会资源占有情况的不同,使他们在休闲体育社会方式和休闲体育技术方式上有明显差异,并各自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进而指出应努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迎合各阶层的消费需求,缩小各阶层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方式的差距,从而保证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以及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次小班化教学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庆清 《体育学刊》2004,11(5):105-107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分层次小班化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次小班化教学对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课堂互动交往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创设体育课德育情境,重视情感教育,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提出了应采用现场教育,电化创设,直接实践、语言描述等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专项健身课考试改革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对高校男生专项健身课的考试方法作初步改革的尝试。专项课的考试采取以知识、技术、能力与达标的综合考评,考试方法主要以现场公开口答及技术演示。结果显示这一试验方案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考试氛围,有利于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利于知识、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有助于引导课外锻炼。从学生综合考评和达标测试的结果看,体育专项课综合考评有其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