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说文解字》与《原本玉篇残卷》中都出现了重文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以《原本玉篇残卷·言部》为例,分析总结《原本玉篇残卷》重文在征引《说文解字》字形上的类别、特点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玉篇》与喉牙声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为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编撰。《玉篇》原书已亡佚。清末,我国学者黎庶昌、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了《玉篇》残卷,并各自集佚成书刊行。经考证,残卷是唐昭宗以前的写本,“乃顾氏原帙”,极其珍贵。1984年8月,中华书局将黎本、罗本汇集影印成16开本,以《原本玉篇残卷》为书名出版,1985年又以《玉篇零卷》为书名,与《玉篇直音》一道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玉篇直音》是明樊维成汇编,可作研究《玉篇》古音的参考。《原本玉篇残卷》释义完备,例证丰富得当,引用了不少今已亡佚的魏李登《声类》等书的内容;词义不明时,还有野王案语。今存若干残卷,虽不及原书十分之一,但仍可据以窥其原貌,对于研究、发掘这部历史名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梁书·萧子显传》称,顾氏《玉篇》经梁萧恺等  相似文献   

3.
《玉篇零卷》年代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篇零卷》清末由日本传回中国,学界从而知道《宋本玉篇》极大改变了顾野王《玉篇》的原貌。但《玉篇零卷》是否原本玉篇?是否如前人所说它们至少是唐代抄书?本文根据此书汉字形体特点和各残卷注文体例的对比及其他文献材料进行分析,发现《玉篇零卷》各残卷并非同一时期,而有时间先后。最早的有可能是南北朝顾野王原本《玉篇》,其余为唐写本。对《玉篇零卷》年代的准确解释,将有助于《玉篇》一系书的研究,进而了解这个时期汉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称谓、名称部分) 耶婆爷孃 都是“父母”之称,单称时有时加词头“阿”字。 (1) 欢来不徐徐,阳窗都铳户。耶婆尚未眠,肝心如推橹。(欢闻变歌) (2) 且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木兰辞) (3)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辞) (4)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按:据《增韵》:“俗谓父曰耶。”《玉篇》:“爷,俗为父爷也。”可见“耶”、“爷”都是“父”的俗称,二字音同,故写时混用。但《称谓录》却说:“古人称父为爷,只用耶字,不用爷字。”并谓《木兰辞》之“爷”,“本当作耶字,俗本改作爷字”。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玉篇》是《说文》和隋唐以后字书的桥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原本玉篇残卷》的考察去探讨两者在释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空海和尚(生于中国唐代)在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字书。今本《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山城国高山寺所藏鸟羽永久二年(公元1114年)之传写本,收入《崇文丛书》。中华书局于1995年据此本缩印出版。顾野王《玉篇》是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与后世字书之间的桥梁,但野王《玉篇》已亡佚。拿今天通行的宋本《玉篇》和日本所藏唐写本原本《玉篇》残卷(约仅存  相似文献   

7.
有的合体字,就是合音字。如“甭”(béng)就是“不用”的合音。“为汉家除残去秽”的“秽”(buì)(《赤壁之战》),“指点江山如赪”的“赪”(chéng )(《过小孤山大孤山》)。也是合体合音字。大体说来,一些合体合音字的音是按反切原理读出。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的声母相同,反  相似文献   

8.
《新修玉篇》是金代的一部重要字书,在辞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贮存了大量的疑难字,给后人识读造成了困难。根据汉字俗写变易规律,结合具体文献用字,以形、音、义为线索,对《新修玉篇》所收的10个疑难字进行考辨,以说明疑难字考释对于古代汉语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朝顾野王所撰《玉篇》经唐代孙强、北宋陈彭年等人的重新修订,题为《大广益会玉篇》流传于世。未经修改的《原本玉篇》失传已久,直至清末民初由黎庶昌、罗振玉等人从日本传回国内。二书皆保留有众多《诗经》材料,在引《诗》体例上互有异同。《大广益会玉篇》虽然大量删减《原本玉篇》中的《诗经》经文,但保留了不少注解训释,且二书所据皆以《毛诗》为主以《韩诗》为辅;《原本玉篇》引《诗》皆标明是毛家还是韩家,《大广益会玉篇》则只称为《诗》而不言何家,但可以推断为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疏于辨别二书的引《诗》体例,并将二书混为一谈,通过“非毛即韩”的排除法认定《玉篇》所引之《诗》为韩,出现了一系列辑佚失误。  相似文献   

10.
辩析太平国史家罗尔纲先生“考订”的《水浒传原本》之伪,及其重复的他人“发明”的“金圣叹并未‘腰斩’《水浒》说”之误,兼驳其反“两种《水浒》说”之道而提出的“两截水浒说”之断难成立。  相似文献   

11.
对清代学者据《字林》,兼及《玉篇》等校改《说文》“祲”、“噫”、“轈”三字释义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以匡清儒不当校而校之失。  相似文献   

12.
(一)“些”字的传统解释及其存在的问题 《楚辞·招魂》每句末缀“些”字以为语尾。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古今的字书、韵书对“些”字曾有不少的解释。例如从“些”字的含义来讲,则《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引《广雅》云:“些,辞也”,《玉篇》云:“些,辞也”;《广韵》云:“些,楚语辞”;《集韵》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些”字的音切来讲,则《玉篇》有“息计切”“息箇切”;《广韵》有“苏计切”“苏箇切”“写邪切”;《集  相似文献   

13.
平山久雄 《中国语文》2012,(4):319-328,383
敦煌《毛诗音》残卷P.3383里的直音注有两个特点:(一)为数不多,对反切注的比率较小,(二)直音注里"同声直音"较多,即直音字的声符多与被注字相同。直音注在S.2729里为数更少。本文因而对敦煌《毛诗音》假定甲、乙两个祖本,还假定一个蓝本,据此解释:甲祖本把蓝本的普通反切和直音按自己采用的独特结构原则改换为新式反切,只留存了"同声直音";留存的理由当是"同声直音"写在卷子背面就容易认识表面被注字的缘故。乙祖本则把这些直音也都改换为新式反切了;P.3383属甲祖本系统,S.2729则属乙祖本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与譬况注音或直音相比较,反切注音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注音方法。它一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除个别的独字韵(如《切韵》残卷里的“拯”字)外,没有注不出来的字音。反切注音法早在汉魏时期就被发明出来,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反切的构造原理很简单,人们应用或理解它本来是很容易的。只要对一个字的声、韵、调三方面能加以区别,就可以了。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侧重于《原本玉篇残卷》言部中除古、籀文之外的其它文字现象,其中异体字数量最多,另外有通假字、古今字、传抄中的讹误字等,这些珍贵的文字材料对研究文字学,特别是对古文字的考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全文用不同时代的字书对这些文字现象进行初步探索,并上溯到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原本玉篇》所引《论语》和今本《论语》比对,简要考论其歧异现象,指出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原本玉篇》所引《论语》数条与《说文》所引、皇本等古本相合,足见其资料之珍贵。  相似文献   

17.
21襄21.1襄■甲骨文作■,卜辞: (1)贞、翌丁巳侑十羌,在襄。(449)地名。(2)戊戌.弓弓田襄,其悔。(29353) (3)……卜.戊,王其射襄。(英·2296) (4)其■……在北襄。(30722)于省吾先生释字为■,和从衣的襄字古通用,隶变作襄,“上从■,不知所象,待考。”谨按,先生释字为■ ,即襄,至确。至于字所从“■”.甲骨文未见.小篆作凵,《说文·凵部》“凵,张口也,象形。”《原本玉篇残卷》作“■”其形外侈,与甲骨文更为接近,金文凵  相似文献   

18.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毅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毂梁传》。因此,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毂梁传》的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毂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毂梁传》,但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毂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毂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9.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曹聪孙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汉语隐语说略》一文。文中着重阐述了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两种主要形式,即词的秘密语和音的秘密语。音的秘密语在我国的主要形式是反切语。 有关反切语的研究,赵元任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发表过《反切语八种》一文。文中介绍了反切语的定义、各称、通则、跟本地音韵的研究以及它的来源等等。作者认为,“最有系统,在音韵上也最有意思的是用反切的秘密语。真的反切语必须把字拆开成为声母韵母两部分,例如妈m—a,在声母后加一个韵母如ai,成为mai,在韵母前加一个声母如k成为ka,于是妈就说成买旮mai-ka。为便于称述,mai字可以叫作妈的声母字,ai叫附加韵,ka可以叫韵母字,k叫附加声。”至于反切语名称,作者是取妈字为例,“把他切起来而冠以方言的地名。”文中还介绍了反切语八种类型,即北平mai-ka,mei-ka,man-t'a(名称未详),常州式m-la(叫“字语”),昆山mo-pa式(叫“切口语”),苏州、浦东、余杭、武康m-pa(叫“洞庭切”),苏州式uoˉmn(叫“威分”),广州la-mi式(叫“燕子语”或“燕子公”),东莞la-mi式(叫“盲佬语”福州la-mi式(叫“廋语”或“仓前廋”)。此外,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中谈及的傣族反语,曹广衢《布依语的反语》,王敬骝《佤语的反语》,王春德  相似文献   

20.
《中山狼传》里,作者写东郭先生在赵简子的盛怒斥骂下,“伏踬就地,匍匐以进,跽而言日……”其中的“伏踬”,新编语文课本解作“趴下”,误。按此二字原本作“伏质”。课本编注者为迁就其“趴下”说,迳改作“伏踬”。“伏”是趴伏,“踬”指绊倒,合起来不正是“趴下”吗!但“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