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生态批评着眼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以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为其主要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甚至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跨越性(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日益恶化,西方生态批评正在向国际性多元文化运动的趋势发展,这既是西方文化的一种文化自救策略,也是生态文化多元性的必然要求。跨文明生态对话已成为西方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其旨在发掘、借鉴异质文明的生态智慧及生态模式,从外部推动西方文化的变革。本文就西方生态批评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生态对话做简要的分析,以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绿化和开拓生态批评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学具有生态意识和现实干预性,展现了人和自然关系,反映出了人们为了利益而抛弃伦理、道德甚至文明的现实.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对人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辽宁生态文学异军突起,创作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辽宁生态文学特点主要是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生态的文明批判,醒世的生态预警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学教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生态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挖掘出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然、社会、人文相结合、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演进进行对照性阐释,既可以分析文学生态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立、精神资源的汲取及其审美特征的形成的内在关联,又可以揭示出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理解状态、接受途径、改造方式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国内对这一思潮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今天,人类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前夜,生态社会主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生态社会主义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理念如生态危机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等对中国的影响也逐渐增大.生态文明已经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我们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深化对批判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探索,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绝好的问题场域与实践蓝本",这种理论和实践需求表明,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即生态社会主义将是中国的前途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生态意识是随着地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逐渐得以建立和强化的,生态文明的提出凸现了对以往文明发展的纠偏和补救,生态文学是生态问题在文学视野里的投射和焦虑。试图通过文本内的生态呼吁,达到文本外的生态成效,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生态文学书写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向,它们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此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辽宁生态文学异军突起,创作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辽宁生态文学特点主要是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生态的文明批判,醒世的生态预警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期,青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见证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目前我国青年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生态文明意识比较薄弱,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此,我国青年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认知,形成理性的生态文明情感和坚定的生态文明信念,培育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世界性的生态审美思潮已成为当今文艺思想的主要潮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广西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都自觉地运用生态审美理论来建构文学批评和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批评理论来考察广西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的得失成败,凸显文学艺术的生态审美功能,对今后文学发展、文学批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繁荣生态文化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倡导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惜生爱物"、"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生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蒙古族生态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物质生产、生活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命的认识,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这一框架内,上述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体现于萨满教曲折隐晦的表达中,体现于民间学情感化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14.
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化理念运用于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是高等教育良性循环的客观反映,是化解高等教育各种危机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实现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理顺高等教育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环境生态化;坚持育人为本,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伦理学成为一门显学时,就突显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共同的悲哀是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也就遮蔽了人的本真自我。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域。因此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的生态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必然性,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层次,论述了生态意识的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生态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吴丽晶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42-14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体育的要求也更加强烈。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理论基础指导下,对生态体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生态体育的发展、如何发展生态体育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行与思与生态同一,形成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依次和依生、竞生、共生、整生规律一致,构成生态方法谱系。系统发展的超循环生态,包蕴、融会、中和了多质多层次的生态规律,成为世界生态的表征,成为整生的关系形态和整生的规律系统,思与行的逻辑与其同一,形成了生态方法的集大成形态:整生方法。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规约人类的思与行,世界可因此走向生态和谐与生态中和。  相似文献   

19.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是湖州畜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湖州建设绿色环保经济强市、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湖州畜牧业要抢抓机遇,适度加快湖羊等草食畜禽发展,合理规划生猪存栏数目,防治环境污染,把生态环境保护同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促进农牧民增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湖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的重要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当代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失衡。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应当首先将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重视人地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生命的过程之美。他们是实现当代人类生态生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保证。生态美育在培养“生态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审美理想.引导审美生活,是当代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