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太极拳的锻炼步骤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柔刚相济。《太极拳论》的“柔过劲,刚落点”和“急隐忽现”,正是表现太极拳运动的时间与地点的适当运用和变化灵活。太极拳的刚是从松柔中锻炼出来的。武禹襄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强调了柔是刚的基础,要求达柔劲,必须在量变过程中,逐渐突破度,求达刚劲质来。怎样练习柔劲呢? “由松入柔”,松是柔的前提条件。太极拳的放松,不限于肌肉,皮  相似文献   

2.
太乙五行拳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修为.太乙五行拳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合一,身形兼修,溶技击的身体训练与意念活动为一体,通过有步骤的练形、练意、练气、练功,达到化柔为刚,积柔成刚,以意领气,阴气归元,意气劲形,内外双修,强进功力,旨在筑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8,(3):30-31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优秀拳种,它与太极拳、八卦掌一起,并称为中国武术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拳主柔,柔中寓刚;八卦掌变化多端,刚柔相济;形意拳则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刚猛沉实,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更正     
陈志强 《中华武术》2007,(11):47-47
太极即为阴阳。陈式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也是在阴阳范畴之中。刚属于阳,是发放、进攻、击打、发力。柔属于阴,是合劲、蓄势、引化。太极拳中的刚和柔,既相互制约,互为转换,又互不可缺,变化无穷。要练好陈式太极拳,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刚柔之间的关系。拳论中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在练习太极拳中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刚柔相济。要想练好,必须先去僵求柔.然后再练柔成刚。  相似文献   

5.
木子 《中华武术》2005,(1):39-39
太极拳是一门柔性拳术,其劲路以柔为主,但也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拥劲,如丢了拥劲,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就难成一个好的太极推手者。在太极推手学习中,初学者大多以“硬手”为多见,所以教学上特别强调“以松柔入手”。但是,如果一旦练不出柔中之刚而丢了拥劲,尽管外形柔顺有余,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问、专家座谈等方法,探讨了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在“刚柔”方面,传统武术流派可分为“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并蓄”;在“长短”方面,可分为“长中寓短、短中寓长、长短并蓄”。建议以“刚柔长短”的分类原则及“大派宜分,小派宜合”的精神,来整合拳种,并以拳种为基本单元向国际上推展。  相似文献   

7.
吴铭 《武当》2009,(9):40-40
何谓人体“三节”呢?简单地说,就是腕关节、腰部与踝关节。何谓人体“三节”功法练习呢?是指练功者以人体的腕关节、腰部、踝关节为主要练功部位,通过简单实用的练功方式以提高练功者反恐制暴能力。  相似文献   

8.
尹德辉 《武当》2014,(10):15-17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稳,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由于其姿势开展,平正朴实,拳架分高中低,既适宜于体力强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宜于体弱者防未病治即病,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 我所见到的多数习练者,他们对杨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颇有感触,但对其技击功能却知之甚少,体悟不深,甚至对它的技击作用持有怀疑态度。这都是因为对杨式太极拳缺乏了解而产生的偏见。  相似文献   

9.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0.
练功券又称银行练功专用券、出纳点钞纸、点钞券等,是银行工作人员练习点钞的专用票券。我国从1989年印制练功券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练功券的纸质、纸幅与真钞基本相同,多由上海、西安、石家庄、成都、保定等印钞厂印制。券面一般印有“练功专用,流通无效”字样。  相似文献   

11.
宗锡元  陈安记 《精武》2010,(3):38-39
山东任城李氏查拳是我国长拳类优秀代表拳种,是查拳三大流派之一,也是回族拳术之一。它历史渊远流长,由明代始创,历经几百年的繁衍,历经李氏几代人的秉承和发展,技艺不断得到充实与提高,逐渐形成至今独具一格的完整技术体系。它以练习站桩、弹腿开始入门,套路求法,散手求真,循序渐进,求艺求形的技艺特色,吸引习武者逐渐进入求真的练功境界;以习艺尚德,学拳明理,艺德并举。  相似文献   

12.
问:太极拳怎样分段进行练习?为什么要分段练呢?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合太极共83式326个动作。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由预备式到第一个正单鞭共25式98动。第二段:由第一个云手到第二个工单鞭共24式118动。第三段:由第二个云手到合太极共34式110动。为什么要分段呢?因为这套太极拳拳式较多,有些初练拳的人限于体力,或限于时间不能一次练完整个套路,因此需要划分为几个段落去练。对初学拳的人,分段教也较容易学习。第一段可以作为基础阶段,主要是按规矩学式子,熟悉太极拳的"松、柔、圆、缓、匀"等特点,锻炼手、脚、…  相似文献   

13.
魏博 《武当》2015,(3):19
太极功法习练要经过行拳走架的势功、养气筑基的桩劲功和太极松功等修炼,是一个稳步渐进漫长的阶段,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修道路途的一个阶段,慢练积柔,久柔成刚。慢中寻找身体中的松、静的状态和感觉,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去仔细体会、寻找,不仅要寻找身体内部的松、静,也要去仔细地寻找每一个式子里的松、静;不仅在静止的定式时保持这种状态,在拳势的运动过程中也仍然要保持这种状态。在逐渐强化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  相似文献   

14.
11月看点     
《围棋天地》2007,(21):23-23
神勇的黄奕中六段如愿以偿,挑战李世石九段,他能否继续神勇,为中国队承担碎石的重任?古力九段对撼朴永训九段,一个势大招沉,一个轻灵绵密,刚与柔的对决当会留下一片精彩。中国队三连冠,韩国人成功雪耻,悬念保留到最后时刻——三种结局哪一个可能上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现在国内有些运动队在训练,摔跤运动员时,对技术动作的配合练习重视不够,有重实战、轻配合的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练员方面讲,有些教练员还没有认识到摔跤运动员技术配合练习的重要性,从运动员方面讲,己掌握的技术动作不愿作反复练习,从客观上讲,有些摔跤技术比较简单,重复练习比较单调,引不起兴趣,也是部分队员不愿做配合练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一门柔性拳术,其劲路以柔为主,但也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掤劲,如丢了掤劲,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就难成一个好的太极推手者。在太极推手学习中,初学者大多以“硬手”为多见,所以教学上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17.
潘霜喜 《精武》2009,(2):42-43
少林劲道是少林拳柔极至刚的终极表现。少林劲道有四面大劲、八面小劲,恩师朱天喜传授的少林劲道是发劲的练习与应用方法。亦是如何将自身的拙力化开,在刹那间爆发出强大杀伤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功夫练上身     
林文辉 《精武》2010,(3):71-71
无论形意拳还是太极拳都要求锻炼内气,所以其都是内家拳,但是,如何能将这种功夫练上身呢?有人说练站桩就可以了。其实站桩只是基本功,站死桩的人实在太多了,可惜最后功夫还是没有上身。所以除了站桩以外,还要配合动功的练习,形意拳和太极拳就是很好的动桩练功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太极拳的教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技术的掌握是有阶段的,学生对太极拳技术的认知需要经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学习过程。由于太极拳要由松入柔,还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境界。练太极拳要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就要有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进行太极拳的技术学习。   一、动作代表性学习阶段 太极拳开始学习的内容是组成太极拳动作的形态,要化动态的动作为静态的动作,将一个动态的动作化成若干静态的动作。使学生对于其动作的位置、动作的各阶段的造型有所了解,这样做除了可以说明每个拳式位置,还便于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动…  相似文献   

20.
吴宪民 《精武》2008,(4):24-25
问:通背拳在内家拳中的地位用恢复吗? 答:“内家拳”的名称并不科学。通背拳术派生的历史,本身就因区别清代黄百家将武当松溪派六路、十段锦原母拳改称“内家拳”.才引发用母拳的练功法则:“通背”二字,改母拳另称“通背拳”的。然而。自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以来,“内家拳”单指的狭义拳名,经百年沧桑流传,已成为拳种分类的广义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