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以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这一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2.
以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这一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王芳  吴应清 《科学中国人》2023,(5):29-31+82
<正>病证结合血瘀证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的缺失是当前中医药行业的瓶颈问题,严重限制了以血瘀证这一临床最常见证候为主要证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主任医师付长庚,是我国首批中医传承博士后,“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青年创新人才奖获得者。十余年来,他埋首浩瀚古今文献、坚守临床一线,将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理念相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包括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建立了可用于量化诊断和证候疗效评价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突破瓶颈,推动了行业发展,为发扬中医药文化贡献了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功效的基础上对中药药性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明确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从整体层面剖析中药药性的内涵。文章以化痰药为例,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药性与具体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化痰中药在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廖福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年生,北京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97-2005年任中药研究所药理室主任、院中药药理学科带头人,历年来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多名。现任《临床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杂志中国编委、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副主席、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会主席。  相似文献   

6.
中医中药学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对32种中医中药学期刊1990~2008年的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选出32种期刊中各刊的1篇最高被引论文的被引用时间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后2~7年,其中涉及中药研究与应用的论文最多,计21篇,占65.62%; 有5篇综述文章,占15.62%。32种期刊各刊被引用最多的前30篇(共960篇)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年份主要集中在1994~2003年; 涉及中药研究与应用的高被引论文最多,630篇,占65.62%,分别是中药药理、中药、中药临床应用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的论文; 其中中药药理299篇,占31.15%; 中药141篇,占14.69%; 中医疗法应用96篇,占10.00%; 中药临床应用80篇,占8.33%; 病因病机研究75篇,占7.81%。综述类文章158篇,占16.46%。中医中药学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是:针对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或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性关节炎、肿瘤的发病机理和中医药疗法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术体系博大精深,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王振国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经典理论诠释和文献数字化研究,他静志澄虑,潜心研习,在中医理论“近代模式”反思与重构、中药药性理论现代诠释与表征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载的中医专家,王振国教授始终铭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他常说,一个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更应象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的那样——“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相似文献   

8.
李连达院士出身医学世家、先学西医、后学中医,先做临床,后做基础。幼年受家风熏陶立志学医,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又学中医,从事儿科医疗、科研、教学54年。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8年。又从事中医基础研究36年,其后开创中药细胞药理学研究、负责制定中药药效学研究标准和带领研究小组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等改变,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并且年轻化趋势。急性发作期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影响。故近年来医学工作者在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领域内做了许多探索,结果显示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优势突出。文章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主要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中药内服,外治等方面论述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单一西医治疗相比,具有副作用小、远期疗效乐观的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古籍的数字化处理与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分析是在对中医古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应用,能够满足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以及中医诊疗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需求。本文对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过程的前期规划和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为古籍文献信息服务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综述了辛热药性的中药基于激活或抑制TRPs家族通道而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并归纳了评价辛热中药药性的方法,旨在将中药药性理论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参数,表征其中药的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归纳和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以及疗效的相关文献,反映此研究的最新研究水平。方法:总结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以及疗效。结果: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方法多样,疗效显著。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较好,但缺乏中医治疗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现代名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瘁"和"瘙瘁"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收集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治疗皮肤瘙痒内服方共165首,证型35个,涉及171味中药,药物用药频次1352次.高频药物以生地、赤芍、甘草、金银花、连翘为主.药类以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及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肺、胃、脾、肾经为主.结论:近现代名中医治疗瘙痒以清热利湿,补气健脾的止瘁药物为主、以活血解毒祛风止瘁的药物为辅治疗皮肤瘙瘁,研究将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崩漏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我国当代治疗崩漏的中医妇科名家18位,收集其治疗崩漏的经典病案180例,对处方中出现的236味中药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关联度的数据挖掘。结果:治疗崩漏的前20位常用药物为白芍、当归、甘草、白术、黄芪等,前10位二联药物为白芍+当归、生地黄+白芍、黄芪+党参等,前5位三联药物为甘草+当归+白芍、当归+党参+白芍等。结论:本研究结果与中医传统理论中临床病因分析和用药观点基本一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相关文献,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并从辨证分型论治、单味中药、中成药及中医外治等方面论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研究情况,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一定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覃骊兰  秦华珍 《大众科技》2011,(11):161-162
中药学知识零碎、涉及面广、不易学习和掌握。而中药功效在中药理论中居于关键地位,它是联系药性与主治的桥梁与纽带。很多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临床应用等,几乎都可以从功效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重点分析和教授中药功效,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中药学学科的教学,以达到更快速、系统、牢固的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17.
少弱精子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肾藏生殖之精,少弱精子症病位在肾,与脾、肝、肺、心等脏息息相关,治疗以补肾填精为主,兼以健脾、疏肝、润肺、养心。现从五脏理论对少弱精子症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与中药理论一脉相承,共同服务于临床,为确保中医疗效,提出中药临床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几方面论述了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现状,总结了中医骨伤学科既往的优势,剖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结论是中医骨伤学科继承发扬二千多年的传统技术优势,可使骨折治疗并发症从西医疗法的10%降低到0.04%,同时减少医疗费开支达30%到50%,但是,当前的中医接骨法已被推向边缘化。制约学科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医接骨法外固定的可靠性问题,骨病治疗机理问题;另一方面是价格不公,接骨技术低价甚至无价,科研投入不足,教材误导。建议首先给中医接骨技术立法,制订合理的价格,并由中医骨伤老专家重新审定教材,恢复高等教育骨伤专业,整顿学科期刊,对外固定器械及中药治疗骨折、骨病的机理进行立项研究,力争在十一五计划中有所突破,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问诊过程中,由于中药药性不同,医生在针对疾病的时候,选择使用中药也存在着差异,使得在诊疗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信息,这些原始数据在病例中存在叙述不规范、逻辑不清、方药名称混乱等大量问题。在使用计算机对方药数据信息进行预先处理,挖掘出其中潜在规则,从而为下一步的KDD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中医药信息在进行数据挖掘过程中,需要对其数据进行预处理,本文主要讨论中医药方药症数据的归一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