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了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演进及地区差异的基本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国外技术引进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内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以2000-2008年中国大陆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评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显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且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研发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均有所增长,多数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实证考察制造业创新增长中制度和技术的贡献及门槛特征,并分析制造业创新增长源泉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入世以来制造业生产率增长具有阶段性,产权结构变迁和市场化带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高于技术创新年均1.72%的贡献;制度对生产率具有门槛效应,随着产权结构变迁和市场化水平提高,其贡献逐渐减小,而研发创新没有表现出门槛效应;制度和技术对生产率的贡献存在行业异质性,高竞争性行业和中低技术产业中制度的贡献更大,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研发创新的贡献更大。本文结论有利于明确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与差异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典型事实,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如何破解科技创新困境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协同机理,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并探讨了两者协同效应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单独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均没有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三者与人力资本的协同互动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这说明实现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是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研发—生产率悖论”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存在行业差异,高技术行业中两者的协同效应不明显,这可能与高技术行业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与之协同有关。本文的发现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中国走出科技创新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前沿方法测算光伏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比我国其他制造业同时期的年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并对可能影响光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的单独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外资资产、出口额、政府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尽管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相互作用却会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前沿方法测算了光伏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比我国其他制造业同时期的年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考察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此外本文对可能影响光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的单独及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外资资产,出口额,政府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尽管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相互作用却会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本文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Biennial Malmquist指数,利用微观层面企业数据测算统计标准提高后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为界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层次和基本特征提供依据;并验证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更多依赖技术进步导致技术效率持续恶化的观点,鉴于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更多依赖技术进步的趋势在小型企业中同样突出,反映出中国工业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已相当普遍。培育良好的市场运行准则和积极长效的发展环境,是除了关注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外更应尽早着手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玮  王九云  成力为 《科学学研究》2010,28(7):1088-1093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1996-2007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来源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生产率分解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集中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规模经济对创新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显著。外商投资企业RD溢出是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在促进纯技术效率提升的同时可能会阻碍要素自由配置。直接引进国际技术不仅没能帮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反而呈现出显著的逆向技术扩散。相比于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创新型城市政策在不同地区实施时间上的差异,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创新型城市政策试点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和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政策显着提高了政策实施城市企业全要素指标;但基于不同的企业样本,创新型城市政策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创新城市政策显著降低了政策实施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散化程度,促进了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3)创新城市政策通过提高市场份额再配置效率的途径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本文研究为客观评估中国近年来国家创新政策实施绩效提供了微观依据,同时对于如何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一定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部门技术水平重新划分的视角,运用1996-2009年间中国两位数行业代码分类的20个制造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共R&D在制造业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在测算公共R&D总体弹性及其在高技术部门、非高技术部门生产率弹性基础上,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公共R&D资本对制造业部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公共R&D效果具有部门偏向性,公共研发资本在高技术行业的生产率弹性远高于非高技术行业,高技术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R&D活动,而中低技术产业的生产率提高更多依赖于物质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减税降费等政策背景下,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财税〔2015〕119号文件的颁布作为准实验,使用2008-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施行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而实现的;(3)这一政策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5,(11):11-15
在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创新对企业出口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得出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更能匹配国外消费者偏好,进而成为出口企业的概率更大。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从多个层面证实了这一结论,且产品创新对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企业、不同所有权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得出,规模经济效应、生产率悖论、人口红利等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出口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工业产业2011—2015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Malmquist方法分析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原因,并构建知识生产函数实证研究其创新驱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重庆中低技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主要源于创新效率变化,其技术进步变化系数远小于1,技术进步呈负增长态势,其创新驱动主要受高新技术行业的知识溢出和"干中学"效应影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且研发资本投入越低,知识溢出的影响强度越大,意味着充分利用并借力高新技术发展是带动中低技术产业升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进口扩张的现实背景,以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CEPII-BACI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专利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多重匹配数据,系统检验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进口竞争显著降低企业产品创新程度,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同时被削弱,且对高竞争行业、高政企关联企业和低技术行业创新的负面作用更为显著;熊彼特效应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对进口竞争的主导模式.提出适当放缓国家亟需且有待突破技术瓶颈领域的进口促进步伐,提高政府研发补贴力度和完善优惠政策,实现企业产品创新和服务转型双轮驱动,以及进口政策制定应根据产业技术水平配置差异化的进口竞争程度进行最优决策,以达到推动企业研发创新目的 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查建平  钱醒豹  赵倩倩  舒皓羽 《资源科学》2018,40(12):2461-2474
为更为有效测算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弥补传统效率测算方法的局限,本文将超效率数据包络构造思路引入到双前沿面下的DEA-Malmquist指数计算之中,构建了基于双前沿面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补充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约束,构建出更具可信性的基于双前沿面的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解模型,进而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旅行社、星级酒店与旅游景区三种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论显示:三类旅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其演化态势与增长的决定因素亦存在较大差异;同类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同区域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可能的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制度供给对旅游细分行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以及三类旅游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演化形成不同的行业特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GMM方法,利用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企业生产率动态效应及研发创新对生产率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生产率滞后一期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表现为生产率的动态惯性;企业研发对当期生产率具有抑制效应,但滞后二期的研发具有显著为正的促进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高低差别条件下,研发创新对生产率的滞后效应具有异质性;大多数情形下研发创新滞后一期或二期的显著正向促进效应具有稳健性。因此,企业要开展持续、高质创新,避免短视思维;政府不仅要规范市场竞争,引导企业降低集中度,还要加强政策供给,提升中西部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将企业家精神分为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利用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等相关指标,并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各种稳健性检验印证了上述结果。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样本期内我国物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测算,并分析我国物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2007年到2013年,我国45家沪深上市物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指数具有上升与下降交替的特点;各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力存有差异;企业之间全要素指数差异较大,其中港口型物流企业比仓储运输型物流企业高且稳定。只有提升纯技术效率,设计合理的规模,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能力,创造自由、平等的竞争环境,才能提升物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测算的中国31个省40个工业行业的动态产能利用率,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工业产能的影响,并探讨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一带一路"倡议尚未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缓解作用。与轻工业、非高污染行业相比,重工业、高污染行业受"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相对更大。以国有产权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进一步强化了倡议对重点省份产能利用率的抑制影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化解过剩产能有积极作用,是提高"一带一路"倡议重点省份产能利用率的重要微观基础。结论启示:发挥高生产率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产能推动作用,进一步明确政府政策指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界限,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化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熊爱华  丁友强  胡玉凤 《资源科学》2020,42(11):2184-2195
在碳减排门槛效应下,考察了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了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的制约因素。考虑了企业与政府的碳决策目标差异,将全要素生产率分为不含环境因素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包含环境因素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2006—2017年省际及重点碳源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①在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碳减排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②当碳排放总量处于低位时,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超出碳高位的补贴将会失效;当碳排放强度处于中位时,低碳补贴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③碳减排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S”型关系,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正“U”型关系。因此,绿色创新与低碳补贴应契合碳减排的阶段性特征,选择有效路径,为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增长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