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虽然生物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是提及恶性肿瘤,依然令人"谈癌色变"。癌症一直在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及癌症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除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预防不到位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问题的关键,许多科学家一直在与癌症作斗争,试图找到一种药或治疗方法来解决癌症问题,为病患造福。来自复旦大学药学院的杨永华研究员就一直潜心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和抗癌药物靶标发现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为分子肿瘤药理,包括肿瘤基础研究、抗肿瘤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2.
美国肿瘤协会在2001年就公布,60岁以上的恶性肿瘤者不提倡做放化疗,因为放化疗只会缩短病人的生存期。这个建议再次引发了一直以来对癌症治疗的一个焦点争议和关注:对癌症(恶性肿瘤)该不该进行放射和化学疗法?  相似文献   

3.
林密 《百科知识》2007,(1X):40-42
美国肿瘤协会在2001年就公布,60岁以上的恶性肿瘤者不提倡做放化疗,因为放化疗只会缩短病人的生存期。这个建议再次引发了一直以来对癌症治疗的一个焦点争议和关注:对癌症(恶性肿瘤)该不该进行放射和化学疗法?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手术、化疗和放疗是癌症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放疗最常用的是X线、γ线、电子线等放射线。由于重离子束具有剂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的物理学特性和高的相对生物学效应,因而对肿瘤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很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鉴定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将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癌症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癌-睾丸基因是一类代表着精子发生和肿瘤形成相似性的基因,它们对肿瘤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对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癌-睾丸基因的概念、癌-睾丸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张洁 《科学中国人》2009,(11):110-113
刚过不惑之年的罗健教授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的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对普通内科疾病及常见恶性肿瘤如肺癌、胃肠肿瘤、乳腺癌、淋巴瘤、骨及软组织肿瘤等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同时,他也是我国最早关注癌症疼痛,并系统从事癌痛,社会心理、姑息治疗及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专家之一。在罗健教授看来,  相似文献   

7.
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s)理论自其被提出以来,就一直是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内的大热门.研究人员认为,肿瘤干细胞一方面可以自我复制保持"干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分化成肿瘤细胞而促进肿瘤的生长.这一理论为人们重新认识肿瘤的起源和本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从2007年开始,苏州大学陈坚教授就通过小白鼠实验研究得出:有一群细胞对放化疗都耐受,是癌症复发转移的祸害,这群硬骨头可以看作肿瘤干细胞.每个肿瘤细胞都有自己的生存寿命,这些细胞都会面临凋亡,但癌症干细胞不会,如果我们能找出并杀死癌症干细胞,其他肿瘤细胞也会慢慢凋亡.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新基因组图谱可为癌症重新"归类"美国科学家团队完成了对涵盖33种癌症的1.1万个肿瘤病例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工作,得到迄今规模最大的癌症基因组图谱—泛癌症图谱。研究人员确认了约300种驱动肿瘤生长的基因,且其中一半以上肿瘤携带的基因突变可被现有疗法治疗。根据基因变异和表达的相似性,他们提出可以按照分子类型给癌症"归类"。例如,可出现在肺、食道、膀胱、子宫颈以及头颈部的鳞状细胞癌就具有很强的分子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提起恶性肿瘤(癌症),人们大多会神情一变,面露恐惧之色。的确,伴随癌症而来的身体上的莫大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会给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和心灵都笼罩上巨大的黑色阴霾。随着社会的发展,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10.
张艳 《科学中国人》2008,(2):118-119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癌症"二字谈虎色变,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50亿人口中,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约500余万人,平均每分钟3500人,每年新发现的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人。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如何寻找有效的肿瘤防治手段已经成为全世界科学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噬与肿瘤     
自噬作为一种细胞防御和应激调控的机制,目前成为癌症研究领域的又一热点。在不同种类的肿瘤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自噬有抑制和促进两种对立的影响。自噬异常与恶性肿瘤的能量代谢、细胞死亡、炎症反应以及对肿瘤治疗的耐药性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噬可为肿瘤治疗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医药临床     
正基于医保系统大数据构建"癌症发病监测"新模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柯杨教授课题组和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滑县医保局的研究者合作,利用南、北方地区2012—2019年医保系统报销数据,专门针对"癌症新发病例识别"构建了一整套数据脱敏、清洗、质控、判定、分析、报告的流程标准,最终通过建立MIS-CASS(Medical-Insurance-System-based Cancer Surveillance System)模式对两地癌症发病率进行动态监测与报告。研究论文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Clinical Medicine。依托该模式,报告了两地2014—2018年度恶性肿瘤发病率、发病顺位及主要瘤种的时间变化趋势,为明确地方癌症疾病负担,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恶性肿瘤防控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棘手的癌症     
癌症的危害是很大的,至今人们还没有彻底研究清楚其致病机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胃癌为例,胃癌是一种能导致60%患者死亡的致命癌症;当患者出现疼痛、体重减轻以及呕吐等症状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早期诊断对胃癌来说非常关键。由香港大学、东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项目对300多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很多不同基因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了能引起细胞失控分裂并变为肠内组织的关键分子变化,这样的变化通常会引致癌症。◆在我国,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学专家孙保存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理论,揭示了高度恶性肿瘤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发病8550人,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为22%,每7~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癌症都是高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不过,面对癌症,要有三种心态和作  相似文献   

15.
癌症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放疗和化疗.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雷萍团队在肿瘤免疫耐受机制、肿瘤靶向治疗等方向开展了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苑》2006,(2):40-40
据统计,在老年人的死因中,恶性肿瘤高达31.1%,已构成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老年癌症的特点,对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癌症有着重要意义。老年癌症具体有哪些特点呢? 1.实体瘤为主:所谓实体瘤,说得简单些,即是除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人体所有器官的肿瘤。在我国55~74岁的老年人中, 食道癌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胃、肝、肺、官颈、结肠、直肠癌; 75岁以上仍以食道癌为最高,其余依次为胃、结肠、直肠、肝、宫颈、肺癌。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首次发布了"泛癌症图谱",并以27篇论文集形式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该成果是历经10年完成的癌症基因图谱系统性研究的总结,补充了基于TCGA项目发表的30多篇肿瘤的研究论文,拓展了"泛癌症研究报告"。有专家评价,它是十多年来开创性癌症研究的"巅峰之作",这份癌症图谱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相似文献   

18.
宁旭 《金秋科苑》2011,(24):143-146
目前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据1996年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约700多万人,并有1000多万新发癌症病人,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人,癌症死亡人数约130万人。34~54岁年龄阶段癌症是第一死因,55~74岁的年龄阶段仅次于心脏病。而且癌症的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还在逐年上升。癌症的死亡率相当的高,人们都处于谈癌色变的恐惧状态。为此肿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引起世界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胰腺癌发病率以前仅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左右,而现已成为我国肿瘤发病率近期升高最为明显的恶性肿瘤.据悉,患上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的人大多数为事业有成之士.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I0004-I0004
<正>[导读]香港治疗癌症技术有新突破。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近日以不可逆转电穿孔(又称"纳米刀"),成功为一位肝癌病人进行肿瘤治疗。据香港中通社报道,香港治疗癌症技术有新突破。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近日以不可逆转电穿孔(又称"纳米刀"),成功为一位肝癌病人进行肿瘤治疗。这是亚洲首个经皮肤穿刺纳米刀治疗肿瘤的临床个案。纳米刀技术毋须开刀,亦不会伤害肿瘤周边的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